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為深刻領會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2025年7月12日,重慶外語外事學院英語學院“萬”“項”更新齊振興三下鄉實踐團前往萬州復興劇場進行宣傳片的拍攝。
古韻今聲共鳴,傳承與創新同行
萬州,這座長江之濱的文化名城,是重慶唯一擁有專業川劇、曲藝、歌舞劇、雜技四大院團的區縣,被譽為“中國曲藝之鄉”,川劇傳承也在這里煥發出勃勃生機。清代起川劇傳入萬州,至今已發展為擁有多個劇團、常態化演出的文化高地。如今,隨著萬州復興劇場等文化新平臺,川劇不僅走入基層、深入人心,也成為文旅融合的一張亮眼名片。
復興劇場,坐落在萬州區復興路59號,是一處集藝術排練、對外演出、展覽展示、旅游接待、參觀服務于一體。在劇社的引導下,實踐團成員參觀了劇院的文化體驗館,包括臉譜藝術、歷史悠久的兵器墻、精致的川劇服裝等,深切體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朽魅力和文化底蘊。
活動現場
萬州川劇以傳統折子戲結合現代演出形式,既保留“唱念做打”的藝術基礎,又注入新時代活力。走進復興劇場,實踐團成員觀看了三場精彩的川劇折子戲演出。《昭君出塞》中,王昭君以家國大義為先,高亢婉轉的唱腔再現昭君的膽識與柔情,令人既為中原之美動容,又為昭君之命心酸。折子戲《活捉三郎》取材自《水滸傳》的衍生,張三郎化身魂魄,挑戰傳統形態。不僅展現了高超的唱功與形體功夫,還表達了深厚的人物張力。《三擊掌》中,演員通過快速的“擊掌”節奏,與舞臺中的動作配合,呈現一場節奏明快、趣味十足的表演。此折戲也是劇社重點傳承項目之一。
在劇團里,資歷深厚的演員帶領青年演員一遍遍地雕琢細節,打磨角色,通過朋輩引領助力薪火相傳,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綻放光彩。
圖為實踐團成員拍攝的現場川劇表演的照片。“萬”“項”更新齊振興實踐團供圖
幕后專訪:在堅守中讀懂傳承密碼
演出落幕,燈光未熄。實踐團成員走進后臺,了解到獨屬于川劇里的時光與新生。在與川劇演員李老師交流中得知:他從藝校四年的晨功汗滴,釀成三十年舞臺上的水袖飛舞,從選擇職業,到心懷熱愛,再到肩負傳承。他希望憑借自身經歷、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讓三峽川劇走向更大的舞臺。
李老師還提到,如今三峽川劇正越來越受到大學生和青年一代的喜愛,這也印證了傳統并非老古董,而是能和時代接軌的“時髦貨”;而我們這一代青年,正是這份傳承中最鮮活的力量。
守得住根脈,接得住新潮。當傳統遇年輕,當熱愛有傳承,這門藝術的前途,正亮得像戲臺上的滿堂彩。從老藝人的“守”到青年演員的“創”,一幕幕都是對“非遺傳承”最生動的注解——所謂振興,正是讓老手藝在堅守中找到新坐標。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川劇演員李老師。“萬”“項”更新齊振興實踐團供圖
從萬州到中亞:川劇架起文化交流的橋梁 在深入了解復興劇場的歷史與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后,實踐團迎來了一場意想不到的“國際連線”--在歡聲笑語的溝通中架起文化之橋,劇場的熱鬧不止舞臺!實踐團在劇場內遇到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研學學生們,當川劇的鑼鼓聲撞上異國青年的好奇目光,一場“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文化對話悄然開啟。
“川劇的唱腔像‘會跳舞的音符’,每個動作都像在說故事!”團隊隊員施覃佳利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與烏茲別克斯坦的研學學生交流著舞臺上的戲曲。她們的話題從《昭君出塞》中展現的“跨國情懷”,到中烏傳統藝術傳遞出的“以情動人”;從川劇胡琴的旋律,到中亞民族樂器的韻律……語言有界,共鳴無界。合影時,鏡頭定格的不僅是瞬間,更是文明互鑒的溫暖印記。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與烏茲別克斯坦的研學學生交流戲曲。“萬”“項”更新齊振興實踐團供圖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烏茲別克斯坦的研學學生合影。“萬”“項”更新齊振興實踐團供圖
本次活動踏入萬州復興劇場,就像步入了舊時光的新故事。非遺舞臺的驚艷亮相,跨國文化的溫情碰撞,再到幕后傳承的赤誠堅守,實踐團在這方小天地里,深刻感悟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戲劇的時代價值,而這場關于振興與傳承的故事,才剛剛翻開新篇章......(通訊員:“萬”“項”更新齊振興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