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青年智慧真正賦能鄉村?如何破解人才振興的瓶頸?7月14日至15日,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化韻鄉村·綠動楊柳”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深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楊柳鎮,頂著38℃的高溫,用腳步丈量鄉情,用專業碰撞產業,在田間地頭、街巷農家、產業園區尋找答案,交出了一份充滿泥土氣息和青春創意的“實踐答卷”。
驚嘆:一根網線管萬畝田,“藏糧于青年”成共識 “5.88萬畝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二十連豐’,農機化率達99%……”楊柳鎮農業農村綜合發展中心站長魯新華的開場介紹就讓隊員們驚嘆。在中心,張軍主任說:“一根網線就能管好萬畝良田,這就是科技的力量!”土地流轉率達81%、260戶規模經營戶戶均種植230畝,楊柳鎮“不壘大戶、風險可控”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引發了隊員們的熱議。
圖為張軍主任與訪談小隊交流楊柳鎮基本情況。段晨磊 供圖
“把‘小田變大田’,推動‘個體富裕’走向‘集體富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關鍵在于讓傳統農業擁抱現代化、機械化,匯聚眾力發掘資源價值。”團隊成員張振寰在調研筆記中寫道。隊長林欣怡則記下了更深的感悟:“‘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之外,更要‘藏糧于青年’!”這句話,成為團隊此行反復思考的核心命題。
灼熱:160份問卷里的民生溫度與破題思路 烈日炙烤著皖南大地,卻擋不住青年學子探求真相的熱情。民生調研組的7名隊員,穿梭在楊柳鎮的街巷村舍。他們在村民的屋檐下、村口的老槐樹蔭里,與鄉親們拉家常、聽心聲。“大爺,村里的污水處理站夠用嗎?”“大姐,孩子上學路上您放心嗎?”這些帶著關切的詢問,兩天內匯聚成160余份有效問卷和百余條關于教育、醫療、人居環境的真實訴求。
圖為團隊成員在進行街頭訪談。段晨磊 供圖
在楊柳鎮政府,隊員們與農業農村、水利、文旅等部門的一線干部圍坐一堂,展開深度座談。“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對策帶回實驗室。”鎮黨委副書記汪太林的囑托擲地有聲。基于扎實的調研,團隊梳理出破解楊柳鎮發展難題的三大關鍵思路:深化產業融合、推動農旅互促、吸引人才回流。
創變:廢棄花材變寶藏,“雞咖”點亮新農場 實踐的價值在于發現問題并用專業智慧解決問題。在焦甜香產業融合園,當得知大量廢棄花材被簡單處理時,化工學子的專業敏感被瞬間激活。“這些花材能不能提取香料?有機肥成分是否達標?”隊員們一邊詢問,一邊結合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300余戶年均增收2.8萬元的成功模式,當場提出“鮮花采摘+研學體驗”的創意方案,旨在解決原料浪費、提升附加值并吸引客流。
在竹蜻蜓美學基地,小橋流水激發了隊員們的“頭腦風暴”。他們敏銳地捕捉到生態與文化的結合點:“這里的優勢完全可以嫁接宣州非遺!”漆扇DIY、宣紙拓印等體驗項目,以及“大學生創客市集”的方案被熱情提出。
圖為馮子丹女士與團隊成員交流營地基本情況。段晨磊 供圖
在采用“糞污資源化+有機種植”模式的木子禽業與天龍湖家庭農場,隊員們更是當場采集樣品,承諾返校后立即進行成分分析,為農場即將啟動的“綠色種養循環試點”提供關鍵數據支撐。隊員們為其提出的“雞咖”、“自助雞蛋撿拾”、“土灶伙食DIY”等年輕化、娛樂化設想,與負責人的創意火花碰撞,讓農場升級路徑更加清晰。
圖為熊愛民女士帶領團隊成員參觀農場。段晨磊 供圖
短短兩天,團隊為焦甜香園區、天龍湖農場等5家經營主體精準“把脈”,量身定制了5條充滿專業思考和青春活力的升級建議。
破局:共繪“三條路徑”解人才振興之渴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更在青年!”在新龍村黨群服務中心,駐村書記黃進的一席話讓隊員們陷入沉思。談及“人才瓶頸”,這位基層干部直言不諱:“外來人才難扎根,本土青年留不住,是最大痛點。少數能回來的‘領頭雁’,依靠的是電商技術和自身闖勁。”
圖為團隊成員與黃進書記洽談。段晨磊 供圖
這恰恰與團隊醞釀的“青年人才培育計劃”不謀而合。一場熱烈的研討后,雙方共同勾勒出吸引和培育鄉土人才的“三條路徑”:
“鄉土課堂”筑基:按村民“點單”,每月邀請返鄉青年能手、農業技術員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內容涵蓋直播帶貨、果樹修剪等;
“政策禮包”護航:為返鄉創業青年提供場地租賃減免、小額貸款貼息,并配套“一對一”政策解讀服務,降低創業門檻;
“情感紐帶”聯結:建立在外青年微信群,定期推送家鄉發展動態,春節期間舉辦“家鄉變化展”,以鄉愁喚歸心。
“就像播種子,得選對品種、給足養分,還得耐住性子等它扎根結果。”黃進生動的比喻,讓青年學子們深刻理解了人才振興的長期性與系統性。這場跨越代際的對話,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行動方案。
啟程:萬余字日志與6項建議,讓“三下鄉”變“常下鄉” 兩天的實踐短暫卻充實。調研日志密密麻麻寫滿了2萬余字,“智慧農機共享平臺”、“青年農創客孵化計劃”等6項具體建議初步成形,5份為企業量身定制的幫扶方案亟待深化落地……實踐的種子已在青年心中深植。
“青年人才的智慧與活力,是楊柳鎮最渴求的‘新質生產力’。讓大學生深入田間地頭,更要讓‘三下鄉’成為‘常下鄉’!”指導老師胡桂菊道出了實踐的深遠意義。這份寫在皖南丘陵綠水青山間的青春答卷,正隨著盛夏的稻香,飄向振興的遠方。(通訊員:張振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