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師范大學“聚焦百村支書——耕耘與希望交織的振興之路”實踐團成員兩人,頂著盛夏的烈日走進安徽省阜陽市陳林村,圍繞鄉村振興主題與村支書展開了一場深度訪談。此次實踐通過面對面交流,探尋基層黨組織引領鄉村發展的實踐路徑,記錄下鄉村治理中那些充滿煙火氣的鮮活經驗。
訪前籌備:錨定特色,細化訪談方案
為讓調研更具針對性,實踐團提前做足了功課。成員們通過阜陽市農業農村局官網、地方政務公開平臺等渠道,仔細梳理陳林村的基本情況:這個以傳統種植業為基礎的村莊,近年來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成效顯著,從曾經的發展滯后村逐漸蛻變為當地鄉村振興的典型。 結合學校設計的“百村支書”實踐訪談大綱,團隊聚焦“村集體經濟培育”“村民參與治理機制”等核心問題,反復調整形成個性化采訪提綱。他們特意加入了關于合作社運營模式、積分制實施細節等貼合村莊實際的問題,確保訪談內容能精準觸及陳林村發展的關鍵節點,避免泛泛而談。
深度對話:解碼鄉村發展的“實干經”
在陳林村村委會,實踐團與村支書的訪談持續了近兩小時。一進門,墻上懸掛的各類制度牌便吸引了實踐團成員的目光,《村級為民服務代理室常態化建設》《雙廟鎮村級便民服務站管理制度》等文件整齊排列,清晰列出了服務流程、崗位職責等內容。村支書介紹,村里的為民服務代理室已實現常態化運轉,村民辦理醫療保障、務工證明等事務不用再跑鎮里,村干部輪流坐班全程代理,每年能為村民辦上千件實事。 談及村莊發展,村支書從“破解集體經濟空殼化”娓娓道來:“2019年村里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整合零散土地200畝種植高附加值蔬菜,通過與縣城超市簽訂直供協議,當年就實現集體增收12萬元。”他邊說邊拿出合作社的臺賬,上面詳細記錄著種植品種、產量、銷售渠道等信息,每一筆都清清楚楚。 村里同步推進的“積分制”治理模式也成效顯著。村支書解釋,村民參與環境整治、志愿服務等活動可獲得積分,積分能兌換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剛開始大家不太信,覺得是形式主義,后來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都主動參與進來了。”如今,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曾經的垃圾死角變成了整潔的小巷,亂堆亂放的雜物被有序清理,村民們的居住環境越來越舒適。
訪談中,村支書多次強調“群眾路線”的重要性:“搞發展不能拍腦袋,得挨家挨戶聽意見。比如建文化廣場時,我們開了5次村民代表會,最終確定在閑置地塊建設,既節省成本又方便群眾。”實踐團成員認真記錄著這些細節,拍攝了村支書展示合作社臺賬的場景,以及村委會墻上各類為民服務的制度文件,留存下真實的素材。
實踐啟示:基層擔當點亮振興之路
“村支書的每一句話都透著‘實’字——發展產業講數據,治理村莊重民意。”實踐團成員表示,此次訪談讓他們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有“想干事、能干事”的基層帶頭人。 陳林村的轉變并非一蹴而就,從集體經濟薄弱到“抱團發展”增收,從村容雜亂到環境整潔,每一步都離不開村支書帶領村民的實干奮斗。那些墻上的制度、合作社的臺賬、村民的積分,都是鄉村振興最真實的注腳。 實踐團成員坦言,這次走訪讓他們對鄉村振興有了更直觀的理解: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藏在每一份為民服務的承諾里,落在每一次腳踏實地的行動中。而像陳林村支書這樣扎根基層、心系群眾的帶頭人,正是點亮鄉村振興之路的一盞盞明燈。 離開陳林村時,夕陽灑在整潔的村道上,為民服務代理室里還能看到村干部忙碌的身影。
實踐團成員帶著滿滿的收獲踏上返程,他們知道,這次訪談不僅記錄了一個村莊的振興故事,更讓他們讀懂了基層擔當的分量,也為自己未來的學習和實踐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