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浪潮中,縣域人才流失如同無形的堤壩,阻隔著鄉村發展的洪流。《中國縣域人才發展報告2025》顯示:河北省縣域青年人才凈流出率高達58.7%。為深入了解河北省“桑梓計劃”實施成效,助力鄉村振興人才支撐,2025年7月19日至27日,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桑梓情·人才歸巢”實踐團隊一行,深入石家莊市正定縣新城鋪鎮東平樂村,開展了為期9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聚焦縣域人才回流現狀,通過村干部座談、企業走訪、田間訪談及實地調研等多種形式,系統考察了當地在吸引人才返鄉創業就業方面的舉措與挑戰。
座談村委:把脈鄉村人才困境與引才之策 活動首日,實踐團抵達東平樂村,受到村支書崔志輝的熱情接待。座談會上,崔志輝詳細介紹了村莊發展現狀:這個戶籍人口2173人的村莊,18-35歲青年占比不足23%,老齡化率卻高達34.6%。更嚴峻的是產業結構矛盾:“距離正定國際機場僅8公里,但過去五年只有19名大學生返鄉。”雖坐擁機場區位優勢,交通便利,但仍以傳統農業為主導,產業結構單一。他坦言,勞動力外流、青年人才短缺、鄉村產業發展動力不足是當前主要困境。為此,村莊正積極依托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在鞏固農業和食品加工業基礎上,協同新城鋪鎮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等產業,以期創造更多本地就業崗位,吸引人才回流,激發鄉村經濟新活力。
圖為實踐團隊員與村委暢聊。劉思彤 供圖
走訪企業:探尋產業平臺對人才的吸納力 實踐第二站,團隊走進當地重點企業——瑞豐包裝有限公司。通過實地參觀與企業人員講解,隊員們了解到,該企業現有員工199人,為當地提供了涵蓋一線生產到專業技術等多層次崗位,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對地方經濟貢獻顯著。企業深耕包裝領域,具備生產多種楞型紙板、紙箱的能力,年產能達7500萬平方米,不僅服務于周邊企業的包裝配套需求,更促進了上下游產業集聚,增強了區域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為吸引相關領域人才和技術工人返鄉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
圖為實踐團隊員走進村企參觀調研。劉思彤 供圖
問卷調研:千份問卷丈量鄉村振興脈搏 實踐第三站,團隊以科學化、精準化、溫清化為原則深入東平樂村全域開展人才發展為主題的問卷調研,團隊成員分為2支隊伍,精準調研“外流人才”和“留守人才”兩類群體,問卷內容包含了:基本信息、人才流失現狀、教育關聯、政策認知、返鄉意愿、案例研究等內容。“當看到崔大爺在問卷背面手寫“想學直播買蘋果”,我們讀懂了數據背后的溫度,隊員張孜盼說:這些浸染泥土氣息的答卷,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精準施策指南。
深入田間:感受現代農業與人才需求的結合 實踐收官之站,團隊來到東平樂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果樹種植基地。在村支書崔志輝和基地經營者崔樂江的帶領下,隊員們實地探訪了果園。基地種植桃、蘋果、梨、杏等多種果樹,創新采用“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并定期邀請專家進行種植、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全程技術指導。銷售上結合“線上直播+線下售賣”,同時利用“肥水還田”技術實現豬場糞污資源化利用,體現了綠色農業理念。通過親身參與采摘和聽取介紹,隊員們對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及電商營銷人才的需求有了深刻認識。“合作社+農戶”模式雖打通產銷鏈,但電商運營、冷鏈管理、物聯網維護等人才缺口仍顯著。“當看見智慧大棚因缺技術人員荒廢,我重新審視了學前專業價值”。隊員趙梓豪在結項會上展示“鄉村早教人才培育方案”,“我們要讓人才不僅回得來,更得讓他們的孩子留得住”。
圖為果園經營者為團隊介紹果種的場景。劉思彤 供圖
青春感悟:在實踐中深化認知助力振興 本次調研活動是青年學子將理論融入實踐、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動課堂。實踐團成員孟賽在活動結束后深有感觸:“走出校園,深入鄉村,我們真切觸摸到了鄉村振興的脈搏。東平樂村的探索讓我們看到,產業是吸引人才的基石,而人才又是產業升級的關鍵。這次實踐是一堂深刻的‘基層思政課’,不僅讓我們更清晰地了解了國情鄉情,更認識到自身專業在未來服務鄉村中的可能方向。我們將繼續關注鄉村人才發展,努力運用所學知識,為桑梓情深、人才歸巢貢獻青春智慧。”
圖為實踐團隊員合影留念。劉思彤 供圖
當北上的高鐵駛過華北平原,隊長劉思彤在結項報告寫下:“九天的汗水讓我們懂得:鄉村振興不是人才的單向回歸,而是鄉土與青春的共生共長。當課堂知識在田間地頭生根發芽,職業教育便擁有了最磅礴的生命力。”
?。ㄍㄓ崋T:劉思彤 黃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