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學子共赴紅旅柏墊熱土 同探鄉村振興新途
為助力鄉村發展,傳遞青春力量,2025年7月7日,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青春逐夢紅色行”實踐團前往宣城市廣德市柏墊鎮,聚焦“青春紅旅深耕促振興”,開展了一系列接地氣、有溫度的社會實踐活動,為鄉村發展注入青春活力。團隊由學院2023級植物保護專業學子組建而成,走訪柏墊紅色文化和美麗鄉村。以視頻、采訪雙向賦能的創新形式,傳承紅色精神,感受美麗鄉村。
圖1為“青春逐夢紅色行”實踐團集體合照。單婧怡 攝
青春致敬英烈山 紅色基因永傳承
實踐團參觀柏墊本地革命歷史紀念館,通過豐富史料與實物展陳,重溫革命戰爭年代的崢嶸歷程。步入英烈山紀念館,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件件斑駁的革命文物、一幕幕生動的戰斗場景再現,將隊員們帶回到那段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 浮雕墻全景呈現柏墊鎮歷史脈絡,館內集中陳列航空英烈手稿與遺物。團隊成員近距離觀摩展品,深切感受革命老區的不屈精神與國防軍工事業的忠誠奉獻。在講解員引導下,先輩們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清晰展現,其擔當精神與奉獻品格引發團隊深刻思考。團隊成員單婧怡談及參觀感受時提到,此次教育實踐強化了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感,激勵青年群體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圖2為實踐團成員瞻仰英烈照片與事跡介紹。胡博卿 攝
走進田間梨山村 探尋茭白致富經
實踐團深入梨山村茭白種植基地,實地探訪產業轉型成效,成員隨基地負責人易叔叔走進田間,聽其細數產業變遷:“以前種水稻,農戶僅能自給自足;改種茭白后,依托‘合作社+農戶’模式及水旱輪作、綠色防控等技術,每畝收益已突破8000元。” 在蔥郁的茭白田間,團隊成員圍繞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等環節展開深入交流。為直觀展示生長差異,負責人易叔叔特意采摘了處于不同發育階段的茭白樣本進行對比講解,隊員們俯身細察、不時交流;團隊成員胡博卿和朱魏斌現場品嘗新采收的茭白,切身感受作物品質。談及產業帶動作用,易叔叔望著連片茭白田感慨道:“村里老人閑時來幫忙打包茭白,也算為村莊發展出了力。”但提到運輸難題,他眉頭微蹙:“山區交通不便,好東西運出去難,這是目前發展的一大瓶頸。”
圖3為成員們聆聽負責人講解茭白種植技術。張雅琦攝
青春助力紅文化 海報架起連心
在深入探訪紅色歷史、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實踐團成員進一步聚焦紅色文化的傳播與活化工作。海報以醒目的紅色為主色調,融合柏墊鎮革命歷史元素,以“你希望紅色柏墊故事怎樣被傳播”的問題,面向群眾收集對紅色文化傳播形式的偏好和建議。活動現場,不少居民起初駐足觀望、心生好奇。團隊成員主動上前熱情邀請,引導大家填寫意見與想法;互動過程中,團隊同步了解了柏墊紅色資源的開發現狀與傳播痛點。通過這次調研,搭建了一個簡易的平臺讓居民表達對紅色文化傳播的看法,真實反映了柏墊民眾對柏墊的了解與認知。
圖4為居民們張貼留言便簽。楊逸攝
從莊嚴肅穆的英烈山到生機盎然的茭白田,再到充滿互動活力的紅色文化調研現場,這場“接地氣、有溫度”的社會實踐,讓青年學子深刻理解了紅色精神的時代價值與鄉村發展的現實挑戰。實踐雖已告一段落,但“青春紅旅深耕促振興”的種子已然播下。隊長馬翔宇在記錄手冊中寫道:“希望團隊成員們未來將以更飽滿的熱情投身學業,將所學所長服務三農,讓青春之花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絢麗綻放。”
(通訊員 陳文雯 馬翔宇王謹 張燕玲 朱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