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下午,喀什古城的巷弄里,“春風度玉關”志愿服務團成員正駐足觀賞手工藝人制作傳統器物。這趟文化探秘之旅,是他們在疏勒縣城關社區支教間隙的珍貴體驗。而此前數日,課堂上孩子們用太空泥捏出的童趣世界、甲骨文中探尋的文字密碼,早已讓魯喀兩地的情誼在互動中悄然升溫。
魯東大學人文學院10名師生志愿者組成的志愿服務團,在疏勒鎮城關社區開啟了為期14天的志愿支教活動。從作業輔導到書法繪畫,從甲骨文識讀到中國結編織,多元課程如紐帶般聯結起山海相隔的心靈。
筆墨傳情:在文化根系中汲取力量 “‘中’字一豎要像站軍姿般挺直,‘華’字長撇要如飛鳥展翅舒展。”軟筆書法課上,志愿者握著孩子們的小手,在宣紙上一遍遍練習。當二十余雙沾著墨汁的小手共同托起“我愛中國”四個大字時,掌聲與自豪的笑容在教室里交織。
甲骨寄意:在文字源頭感受生機 文化的浸潤不止于筆墨。甲骨文課堂上,“土上長葉”的圖案引發熱烈猜測,志愿者冷慶賀揭曉“生”字的由來后,孩子們聽得入神,紛紛伸出手指在桌面上臨摹,指尖劃過之處,仿佛也觸到了三千多年前古人對生命的敬畏與禮贊,那一筆一劃間,不僅是對字形的模仿,更像是在與古老的智慧對話,感受著文字里流淌的、從未停歇的生命力。
繩墨載意:在文化傳承中觸摸溫度 中國結編織課上,紅繩在指尖穿梭成結,志愿者輕聲講述“同心結”的寓意,更指著孩子們手中歪歪扭扭卻格外認真的繩結笑言:“這結里啊,藏著咱們代代相傳的團結心、精氣神,就像這紅繩,把過去和現在緊緊系在了一起。”孩子們攥著自己的作品,眼中映著紅繩的光,仿佛也握住了那份穿越千年的溫暖與力量。
童韻尋根:讓傳統在課堂自然綻放 太空泥在掌心揉捻拉伸,轉眼化作憨態可掬的動物、精致的建筑;繪畫課上,天安門的紅墻黃瓦與新疆的紅石榴、雪蓮花在畫紙上相映,孩子們用畫筆訴說對祖國與家鄉的熱愛。“每日課后,團隊總會圍坐復盤:“今天的折紙課可以加些故事元素”“書法練習時穿插小游戲會更有趣”。志愿者們不斷調整節奏,讓課堂既有知識的厚度,更有成長的溫度。
巧手承趣:在傳統技藝中觸摸匠心 文化的滋養不拘于形式。折紙課上,一張方紙在指尖翻折,孩子們對著半成品七嘴八舌:“是會飛的小鳥嗎?”老師笑著捏住紙角輕輕一拉,一只展翅的紙鶴便躍然手上,講解著“千紙鶴承載祝福”的傳說,孩子們跟著折出歪歪扭扭的模樣,卻滿眼都是對這份巧思的雀躍。刮畫課上,黑色卡紙上的線條被竹筆刮出金紅亮色,有孩子刮出彎彎的月牙,有孩子刮出綻放的牡丹,老師指著那些漸顯的圖案說:“這就像咱們老祖宗留下的漆器,層層色彩里藏著時光的光澤。”
山海相牽:用真心澆灌友誼之花 “孩子們眼里的光,比戈壁的日頭更灼烈。”初到時的靦腆化作離別前的擁抱,生澀的“謝謝”與遞來的干杏,成了志愿者心中最暖的記憶。在喀什古城的探秘中,成員們品嘗特色美食、與居民交流,將所見所聞融入課堂,讓孩子們知道,山海之外的世界與他們緊密相連。
當“我愛北京天安門”的歌聲從疏勒的教室飄向天空,當稚嫩的“中華”二字在宣紙上漸顯筆鋒,這場跨越四千公里的相遇,早已超越簡單的支教。“春風度玉關”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文化的共鳴。志愿者們用真心架起橋梁,讓魯喀情誼如紅石榴般飽滿,如雪蓮花般堅韌,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靜待花開。(通訊員:徐寶玲、李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