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篁嶺曬秋的層疊屋檐到石門濕地的鷺鳥翩躚,從察關古村的藝術新生到虹關墨坊的千年余韻——這個盛夏,浙江財經大學管理學院"婺源青韻,兩山踏行"實踐團隊穿行在江西婺源的青山綠水間,用專業視角解碼鄉村振興的生態密碼。他們用鏡頭捕捉非遺傳承的攝影師,有撰寫深度調查報告的田野記錄者,有挖掘人物故事的采訪記者……當青年與古村落相遇,激蕩出的不僅是實踐的真知,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注腳。
曬秋曬出致富路,古村煥活新圖景 7月21日,浙江財經大學"婺源青韻,兩山踏行"實踐團走進婺源篁嶺,開展為期三天的鄉村振興調研。作為一支大學生實踐隊伍,我們以觀察者、學習者的身份,深入探訪這座懸崖古村的振興之路,并為景區發展建言獻策。
實踐團成員行走在六百年的青石板路上,通過訪談村民、參觀考察、座談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篁嶺從"空心村"到"網紅景區"的蛻變歷程。在曹氏宗祠,實踐團認真記錄《朱子家訓》木雕的文化內涵,曬秋廣場上,他們詳細調研農俗文化的旅游開發模式,在銀杏谷民宿中還仔細考察古宅改造的創新實踐。
結合調研結果,實踐團向景區管理部門提出了數條可行性建議,并獲得了景區祝經理的積極回應:“大學生的新鮮視角給我們很多啟發,特別是研學課程的設想很有創意。”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希望能用所學知識為鄉村振興貢獻綿薄之力。”實踐團負責人朱同學表示。通過這次實踐,實踐團也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既要守住文化根脈,又要創新發展思路。篁嶺的成功經驗證明,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才是古村落永葆生機的關鍵。
護鳥護得金山來,濕地鋪就振興路 緊接著,浙江財經大學"婺源青韻,兩山踏行"實踐團來到石門村,在生態保護區外圍跟隨當地村民俞志金,進一步了解當地發展大致情況。實踐團放輕腳步,生怕驚擾了正在繁殖期的藍冠噪鹛——這種全球僅存600余只的珍稀鳥類,已成為石門村生態振興的"金名片"。
實踐團深入調研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融合之道。在村科普館,實踐團認真記錄藍冠噪鹛保護歷程;走訪"藍鵑棲居"民宿時,與返鄉創業的俞先生深入交流古宅改造經驗;在茶園基地,詳細了解生態農產品價值提升路徑。通過實地考察,實踐團梳理出石門村的"生態致富經":以珍稀鳥類保護為契機,發展觀鳥經濟;保留傳統建筑風貌,創新設計提升居住體驗;推行"生態入股",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二十年的堅守換來了綠水青山,更帶來了金山銀山。"村黨支部書記向實踐團介紹,如今全村高端民宿已達50余家,茶葉等生態農產品遠銷海外,年旅游綜合收入突破百萬元。這些鮮活案例讓實踐團深刻體會到:生態保護不是發展的束縛,而是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離村前,實踐團與村委會圍繞生態價值轉化展開深入交流,共同探討鄉村振興發展路徑。通過實地調研和數據分析,雙方就生態資源開發利用達成多項共識。這些凝聚集體智慧的可行性建議將被納入村莊發展規劃,實踐團也將建立長效對接機制,持續為鄉村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校地雙方將攜手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贏之路。
畫筆點醒沉睡宅,墨香浸潤千年魂 隨后,實踐團前往察關村中一座藝術喚醒沉睡的老宅。四川美院周江推開工作室木窗:"閑置農房改造為研學基地,村民成了藝術導覽員。"寫生學子畫筆沙沙作響,村民從旁觀者轉變為文化傳播者。青年帶來的新理念是鄉村發展的寶貴動力,而美育研學正成為盤活閑置資產、帶動村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據團隊了解,該研學項目已帶動十余名村民實現本地就業,年租金收入為相關農戶增收數千元,昔日沉寂的老宅正轉化為“文化生產力”。
轉赴虹關村,千年古樟的濃蔭下,非遺傳承人詹先生正在"務本堂"捶打墨錠。黝黑的掌心貼著溫潤墨團:"十萬次捶打方成一錠墨,守村如制墨,重在恒心。這手藝承載著先輩的智慧,不能在我們這代失傳。"而這份堅守,更讓古老的徽墨技藝在新時代依然散發著獨特魅力。在由徽派老宅改造的"水岸邊"民宿,學子們觸摸新老交融的細節——傳統天井引入自然光影,智能設施隱于雕花木梁之間。
在察關與虹關的探訪中,實踐團見證了藝術研學與徽派古建的完美融合,為鄉村振興開辟了新路徑。美育研學的創新實踐讓老宅重獲新生,非遺技藝的活化傳承使文化根脈延續,而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更讓古村落煥發持久活力。這不僅是建筑與藝術的對話,更是傳統與現代的共生。
結語: 從篁嶺的文化創新到石門的生態經濟,從察關的藝術喚醒到虹關的非遺傳承,實踐團見證了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這些生動的實踐如同散落在贛鄱大地的明珠,雖形態各異,卻共同閃耀著"文化鑄魂、生態筑基、創新賦能"的振興之光。
離村之際,曬秋架上火紅的辣椒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恰似鄉村振興的希望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綻放新彩。實踐團深情回望:"我們帶走的不僅是調研筆記,更是一顆扎根鄉村的種子。這些天的所見所聞,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不是千篇一律的復制,而是因地制宜的創造;不是浮于表面的改造,而是直抵人心的喚醒。"
這場行走贛北的青春實踐,是課堂向大地的延伸,更是理想與現實的對話。當青年的智慧邂逅鄉村的脈動,激蕩出的不僅是當下的改變,更是未來的可能。正如實踐團所說:"我們必將回來,用專業知識澆灌這片熱土,讓青春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綻放絢麗之花。"他們的足跡,正在書寫新時代青年與美麗鄉村雙向奔赴的動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