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祁門 2025年6月30日至7月4日,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組織師生實踐團,赴安徽省祁門縣開展以“祁紅下鄉路,振興鄉村行”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旨在響應黨中央“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號召,落實黨的二十實踐團抵達祁門后與縣團委開展調研座談。“咱們要讓實踐活動真正扎根土地,既看產業發展,也聽群眾心聲。”縣團委書記段倩敏在了解活動主旨后,細致部署具體路線和行程,并圍繞祁門紅茶產業發展現狀等展開交流。會后,實踐團冒雨前往縣茶山公園,觀察叢式改條式種植的茶園,記錄現代化種植模式如何提升采摘效率與品質穩定性。
(圖1:對接祁門縣團委)
5G車間里的傳統新生 平里鎮5G智能生產車間內,機械臂分揀鮮葉的嗡鳴聲中,實踐團走進平里鎮——祁門紅茶“萬里茶道”起運點。在5G智能一體化生產車間,機械臂精準分揀鮮葉,傳送帶上的茶葉經過殺青、揉捻等工序自動流轉,工作人員介紹:“這條生產線讓鮮葉到成品茶的加工時間縮短40%,損耗率降低15%。”隨后在祁門茶業改良場,祁紅新農人鄭海剛指著墻上的老照片說:“吳覺農先生當年帶著團隊在這里改良茶樹品種,就是想讓中國茶葉在國際上站穩腳跟。”
(圖2:聆聽祁門紅茶傳統工藝)
竹匾里的千年茶香 實踐團走進平里鎮——祁門紅茶“萬里茶道”起運點。在5G智能一體化生產車間,機械臂精準分揀鮮葉,傳送帶上的茶葉經過殺青、揉捻等工序自動流轉,工作人員介紹:“這條生產線讓鮮葉到成品茶的加工時間縮短40%,損耗率降低15%。”隨后在祁門茶業改良場,祁紅新農人鄭海剛指著墻上的老照片說:“吳覺農先生當年帶著團隊在這里改良茶樹品種,就是想讓中國茶葉在國際上站穩腳跟。”午后,蘆溪鄉安茶制作技藝傳承人嚴君鳳向實踐團展示揉捻工序,“安茶講究‘三分做七分藏’,這十四道工序,一道都不能省。”她手中的茶葉在竹匾里翻轉,散發著獨特的陳香。
(圖3:安茶揉捻工序講解)
試驗田中的突圍探索 紅旗村黨支部負責人吳華清與實踐團座談時坦言:“祁紅產業鏈雖全,但品牌溢價能力不足,年輕人也不太愿意留鄉。”他指著窗外的試驗田說:“我們試種的‘紅旗一號’,香氣更濃,就是想趟出條新路子。”駐村第一書記葉征義則帶著實踐團來到馮家頂水源地,“這水直接能喝,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生態保護是底線。”午后在閃里鎮桃源村,村史館里的老茶箱、舊賬本,默默訴說著當年祁紅通過萬里茶道遠銷海外的往事。
(圖4:調研紅旗村)
實踐活動結束后,實踐團召開總結會。隊員們翻看調研筆記,上面記著茶農的期盼、企業的困惑、傳承人的堅守。實踐團認為,此次實踐不僅見識了5G生產線與傳統技藝的碰撞,更感受到祁紅人在鄉村振興中的韌性。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實踐團將整理調研成果,為祁紅產業發展提供參考,讓青年智慧真正服務鄉村振興。
作者:徽學研究中心實踐團 攝影:齊雨麗
來源: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