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黨的二十大“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的決策部署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西安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普音逐夢,語通未來”推普先行者社會實踐隊于8月1日至7日赴商洛市柞水縣下梁鎮老庵寺村開展實踐活動。
普語播撒鄉村間,差異推廣促心連 實踐隊走訪村民并組織填寫普通話調查問卷,分析問卷發現兒童的普通話學習依托學校,多數具備基礎表達能力,但受陜南方言影響,發音不準確,對部分事物仍用方言(如稱土豆為“洋芋”),而老人大多不懂普通話,普遍說方言。針對問題,實踐隊制定差異化推普方案。
(圖1:實踐隊員與村支書指導老師合照)
普語架橋向未來,手機收心向成長 隊伍率先開展兒童推普,通過示范朗讀糾正發音、詩歌朗誦等形式提升表達規范性;開展毛筆字、猜字謎等趣味活動增強吸引力。同時在走訪調研中發現,孩子沉迷手機現象普遍,隊伍為減少手機危害,開展“丟手絹”“貓抓老鼠”等游戲,在游戲中滲透學習,以線下社交替代線上游戲。
(圖2:隊員教授學生書寫毛筆字)
( 圖3:實踐隊員與孩子們的合照)
“空巢”不空心 推普送暖潤人心 隊伍在面向老年人的推普活動中,考慮到老人對方言的情感認同,隊員以方言拉家常切入,營造“自家人教自家人”氛圍,弱化“改變”、強化“補充”,采用“方言釋義+普通話示范”模式。老人們學習熱情高漲,隊員們也在與老人們的家長里短中了解到老庵寺村從貧困到小康的變遷,真切地觸摸到了鄉村振興的肌理——它不再是脫貧成績單中的數字,而是掛在老人臉上的笑容。
“十二點太陽差不多在頭頂,有點偏東。”羅奶奶指著遠處的天講到,蹲坐門檻上發呆是奶奶主要的狀態。由于城鎮化加快,勞動力外流,村里空巢老人越來越多,他們如同羅奶奶一般落寞等待著子女。隊員們意識到不僅要推普,更要送暖,于是發放物資,為行動不便老人打掃院落。
(圖4:團隊成員為年邁的李奶奶打掃住處)
推普賦能木耳產業,校村攜手共興鄉村 隊伍成員采訪村支書了解當地木耳產業、鄉村旅游及推普需求,感受到了基層黨員和基層干部的責任擔當。實踐隊員將推普與木耳產業結合,通過提升農戶普通話溝通能力,進一步助力產業發展。最后,指導老師與老庵寺村村支書簽訂實踐教育基地共建協議,校村聯動,讓知識扎根鄉土,用實踐賦能成長。此次實踐以“人人講好普通話”為主線,同時關愛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為群眾送去溫暖,未來,實踐隊將不忘初心,持續在推普大道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