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只以腳步丈量歷史長河,更嘗試在古物遺存中為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汲取智慧源泉。
館藏1400余件珍貴文物如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星辰,隊員們沉浸于滁州從新石器時代玉琮的洪荒初啟,到唐宋時期歐陽修筆下醉翁亭的文脈流淌,再到近現代崢嶸歲月的壯闊畫卷。他們不僅親歷導覽講解一線、參與文物檔案整理,更深度協助策劃“歐陽修與滁州”主題展覽及“鳳陽花鼓”非遺傳承教育活動。一名隊員在親手整理明代滁州地方志稿本后感嘆:“原來文物不是冰冷的陳列品,是活的教科書,一頁頁都鐫刻著祖先的生存智慧與精神密碼。”博物館負責人亦高度評價:“青年學子帶來的不只是活力,更是以新穎視角激活了歷史的當代回響。
如何將封存于玻璃展柜的文化基因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實踐隊將思考的觸角伸向田野。隊員們結合地方特色文物元素,大膽構思鄉村文旅新圖景:圍繞“醉翁文化”策劃研學路線,為鄉土特產注入“瑯琊山”等文化IP設計包裝方案,更提出利用數字技術讓館藏文物“走”進田間地頭進行流動展示。“歷史探索的終極價值,在于以古鑒今的創造性轉化——這正是我們走進博物館的深意。讓青年在觸摸文化根脈中,萌生服務鄉土的文化自覺與責任擔當。”
次探索實踐不僅是一次知行合一的深刻體驗,更以青春智慧搭建起博物館資源與鄉村需求間的橋梁。校館合作長效機制由此萌芽,未來將持續輸送青年力量深耕地方文化沃土。當年輕身影在滁州博物館的古老磚墻間穿行,他們追尋的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自己肩上那份沉甸甸的使命——以青春之思、青春之力,讓沉睡的文明基因在廣闊鄉野重煥生機,照亮鄉村振興的文化通途。
歷史長河奔涌不息,青春腳步永不停滯。青年學子們用雙手觸碰歷史的溫度,亦在用智慧點燃文化賦能鄉村的火種,以歷史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