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宋佳嘉)近年來,我國蝦養殖產業蓬勃發展,養殖面積和產量持續較快增長,人們對蝦類海鮮食品需求缺口也越來越大。在社會發展洪流下,以特色水產養殖推動村鎮經濟,成為為鄉村振興注活力、添動能的新手段。2023年7月5日-7月18日,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外語外貿學院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青語青行”實踐團走進惠來縣粵新水產岐石塭蝦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走進基地,區域分明的塭蝦養殖池塘在陽光的灑落下波光粼粼,成為岐石鎮內一道獨特的鄉村風光。
勞動創造價值,走近基層勞動者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在惠來縣岐石鎮岐石塭蝦養殖基地,蝦農們各司其職、分工明確。晨曦微亮,蝦農就已經開啟了一天的忙碌,規劃好捕蝦路線、準備好蝦籠等捕撈工具,預備啟航開始收獲。據悉,岐石塭蝦養殖基地基本處于鰲江河水與天然海水交匯處,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保證了岐石塭蝦能夠天然養殖,但養蝦、捕蝦仍講究時日,切不可大意半分。因此,無論是烈日當空還是頂風冒雨,蝦農們都會依據安排調整落實計劃,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感悟勞動之美,體驗勞動之樂
在蝦農的同步指導下,“青語青行”實踐團了解并掌握岐石塭蝦的基本處理方法,學習農副產品蝦干制作工序。簡單用鹽腌制過后,抓取煮熟的岐石塭蝦攤放在簸箕上,直鋪在地上日曬。直曬的陽光和地面自帶的輻射熱將蝦中的水分灼干,曬干的岐石塭蝦蝦干仍保留鮮香,味道濃郁。“裝鍋、加水、過篩、鋪平、調整……”曬蝦干的步驟雖然并不復雜,但卻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直到蝦干完全曝曬均勻在每個簸箕上,極其考驗耐心和細心。實踐隊隊員們四個小時全身心投入,看著眼前一筐筐蝦干在陽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也正印證了“勞動創造幸福”這句話的真諦。
圖為實踐隊員助農制作岐石塭蝦蝦干。通訊員 賴杰菲 供圖
7月7日,“青語青行”實踐團來到岐石鎮菜市場,通過與擺攤商戶交流了解目前當地岐石塭蝦銷售情況,幫助商戶銷售岐石塭蝦。按實際情況來看,當前岐石鎮銷售蝦類水產產品線下銷售商戶不超百戶,且多以小型攤位為主,每天除去提供給飲食類門店等訂單外,就以零散售賣的方式銷出存貨。“走一走,瞧一瞧!新鮮塭蝦,認準岐石!”實踐隊隊員們助農銷售的吆喝聲回蕩在整個菜市場,在喧囂鬧市,人潮涌動,滿是濃濃的人間煙火氣,而一籠籠岐石塭蝦成為了岐石鎮村民經濟來源之一,寄托了蝦農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憧憬。時代變化,消費升級,實踐隊結合調研數據得知,雖然網絡營銷取代傳統零售已成大勢所趨,但是對于部分相對落后的鄉村來說,想讓鄉村網絡銷售被大多數商戶完全接受、投入學習并運用到實處,仍然需要時間過渡。作為青年,如何解決現存鄉村網絡銷售問題?能夠為鄉村水產產業做出什么貢獻?是值得讓人深思的現實問題。
圖為實踐隊員助農銷售岐石塭蝦。通訊員 林彩玲 供圖化身產品“星推官”,秀出美麗鄉村
結合新媒體課程專業優勢,“青語青行”實踐團以岐石塭蝦品牌和村容村貌為宣傳主題,使用無人機、攝影機、攝像機等專業設備制作創意短視頻和特色宣傳片,從不同角度定格鄉村美景,捕影精彩瞬間。此外,為了幫助更多人認識了解岐石塭蝦品牌,實踐團在直播平臺發起互動直播,展示岐石鎮的自然風光的同時,熱情介紹岐石塭蝦的養殖模式、養殖技術和營養價值,用鏡頭講好品牌故事,用鏡頭記錄鄉村新風貌,用鏡頭推介美麗鄉村。
有為青年,不懼遠方。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助農實踐體驗,實踐隊對岐石鎮岐石塭蝦水產產業發的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在當地政府和青年群體的共同努力下,終將打破鄉村網絡銷售限制,把握新媒體電商賦能水產產業銷售機遇,共同探索、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致富之路。
圖為實踐隊員在岐石鎮岐石村合影。通訊員 林彩玲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