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烈日炎炎,朝曦落在布滿青苔的石階上,便是綴上星芒,為整個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渡上金光。在這條矮板凳上,一位斑駁白發卻一絲不茍的杵著拐杖的弓身老人,便是73歲的守陵人王建剛。學生們蹲跪在老人身旁,聽著那些令人動容的紅色故事,身后便是那片英魂永存的園陵,每個人心中都泛起一寸又一寸漣漪。

圖為紀念陵園所攝 梁茗烊 供圖
紅色火種:父輩的遺志,心靈的烙印“上世紀三十年代,我的父親,原是一個普通農民。卻毅然追隨紅軍,擔任通訊員、炊事兵,用最質樸的方式支持革命。而紅軍走了,他便整日無精打采,失魂落魄,不知道干什么,但他心中始終常常思量......”王建剛娓娓道出他的父親與先烈們的故事,“在墓前扯扯稻草,掃掃淤土,時不時對著墓碑,默默的流淚,說著旁人聽不清的話。”這些時光的畫面常伴他左右,在父親的感情熏陶中,一顆紅色的種子悄然播種落地,即使懵懂,亦是深厚。
直至他父親76歲時,一紙病危書分隔出陰陽兩線。但在臨終前,他的父親卻交代了一句:“我老了,走不動了。你得經常去扯扯草,掃掃土......”也許這份遺憾的囑托,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但在一輩子的悠長旅途中,盡管心房小小,卻也裝下了這份厚重的情感,“想起他們的傷口,化膿、潰爛,流膿血,甚至骨頭都顯出來了。”在故事里,紅軍真正地留在了他的心中,更讓那顆種子生根發芽,孕育出使命的花朵;而講述外,紅軍也烙印在學生們心中,更多的新鮮血液的嫩芽正在破土而出,迎風而上。

圖為實踐團獻花圈所攝 梁茗烊 供圖
三十六年堅守:掃帚下的責任與信仰
潸然淚下之際,另一批默哀的隊伍上前。在石階上,是一段憂傷卻有宏偉的歌曲奏響。在這種真情流露的氣氛之下,時間仿佛拉回到那個他站在病床前的模樣,王建剛接過了那把使命的“掃帚”。在他看來,這把掃帚不僅僅是一把掃帚,更是一份囑托,是一份責任,也是他對父親的承諾,還是他對二萬五千多位烈士的承諾。也許就是萬語難盡澀于口,祈爾繁蕪勝常春。而這一掃,便是36年之久。

圖為采訪守陵人時所攝 梁茗烊 供圖
三十六年來,他手持掃帚,以最樸素的方式守護著長眠于此的25048名紅軍烈士,用一生踐行著對父輩的承諾、對英烈的敬仰,更用行動將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老人跛腳的身影,截肢的右手,都不妨礙他來到這片土地,延續這份責任。當他平息著走下山去,另一面便會燃燒著爬上山去分布烈烈朝暉。所以,除了王建剛,還有紅軍的后人及子孫。他們得知陵園的沃土下埋葬著的鮮紅角色是誰,從四面八方奔赴至此,帶著一家老少來祭拜犧牲的將士。臺階上,或是出現革命戰役中存活下來的戰友,他們不禁流淚,已是耄耋老人,步履蹣跚,在碑前喚著再無人應答的名字,萬里蹤蹬,以此為歸。
傳承: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2011年,在通江共計50多處找回那些遺失的英魂,王建剛悵惘:“青山處處埋中魂。”歷史書上常被人稱頌的角色,李時珍、王愛玲也都在這片望不盡的陵地之內。25048名紅軍烈士長眠于此,無字之碑尤甚,但不妨礙他們都是這個幸福的新中國的開拓者與守護者。王建剛回憶著他父親的話:“他常說,當時死的紅軍太多了。沒錢打那么多棺材,村民們只能勉強湊出一兩口棺。個頭小的娃娃兵,少年兵,往往一口棺就得裝六七個。更不濟,便是挖個大坑,一起埋了。”他的聲音變得有些顫抖,但轉而看向圍成半圓的學生們,這些稚氣未脫的臉。“但我很高興你們來問我,我做了36年才退下,我三個兒子也接著做,我想這就是傳承吧!”

圖為老人勉勵實踐團所攝 梁茗烊 供圖
學生們的臉上舒展開來,從聽先輩們拼搏的殘酷的戰況而緊張,到老人一代又一代守著那份責任的感動,再到對學生們青年的美好囑托而開朗。正如采訪結束之際,王建剛與學生們握手,眼神真摯又堅定,眼眶里是擒住不落的溫熱的淚,看向學生們,道出一句:“時代屬于你們年輕人,你們就是中國前進的希望。”
王建剛的故事,是個人與歷史的對話,更是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精神托付。三十六載春秋,王建剛用一把掃帚、一份承諾,守護著紅色記憶,也守護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他的故事,如陵園中的松柏,四季常青;他的精神,如紅軍烈士的英魂,永垂不朽。在時代奔涌的浪潮中,這份堅守與傳承,恰似一盞明燈,照亮過去,更指引未來。中國,便這樣山不讓塵,川不辭盈。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之下,春日載陽,福履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