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頻共振實踐隊7月11日訊(通訊員 丘沅靈)為積極響應國家“健康中國2030”戰略號召,切實增強學生衛生健康觀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著力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意識。廣州華商學院“童”頻共振實踐隊于7月11日在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古灶村黨群服務中心開展“童頻共振,與夢同行”之知行課堂。
硬核課堂花樣來襲:“救”在你身邊,安全伴我行
7月11日下午,實踐隊隊員丘沅靈先以“應急猜猜猜”小游戲暖場:“頭疼!”話音剛落,孩子們立刻雙手抱頭,皺起小眉頭;“脖子疼!”大家又紛紛歪著腦袋,手摸脖頸,教室里瞬間充滿了活潑的互動聲。
(圖一為實踐隊隊員給學生上課的場景)(來源:“童”頻共振實踐隊)
緊接著,一堂精心構建的數智化衛生應急知識課堂正式展開。實踐隊隊員將突發疾病的應對及自然災害的防御等核心內容,巧妙地融入“打怪闖關”的趣味情景中。
(圖二為實踐隊隊員向學生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來源:“童”頻共振實踐隊)
孩子們化身“健康小衛士”,在虛擬的場景中通過“病毒怪獸”設下的闖關,在破解“急救密碼”的關卡中學習操作要領,在“怪獸大問答”中鞏固防護知識。數智化工具讓闖關機制變得生動有趣,激活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大家在歡聲笑語的互動中,輕松掌握了實用的衛生應急技能。
(圖三為實踐地學生回答問題場景)(來源:“童”頻共振實踐隊)
指上生花:讓指尖在童心的原野上綻放
隨后,實踐隊隊長廖芷茵以印臺為創作基礎,帶領孩子們在認識手掌、指尖、指腹等部位的過程中,引導大家蘸取色彩,用手指直接在畫紙上點染、勾勒。
(圖為實踐隊隊員給學生上課)(來源:“童”頻共振實踐隊)
在“指上生花”的奇妙體驗中,孩子們用指尖和指腹在白紙上輕點出獨屬于自己的溫馨回憶,更在親手創造美的過程中,感受藝術的魅力,讓美育的種子悄然扎根心間。
合影留念:急救伴成長,指綻童心花
當衛生應急知識與手指畫創作在童年的心田交匯,這份融合了實用知識與創意的啟蒙,就構筑起孩子們成長路上最堅實、絢爛的基石——它教會他們以知識守護生命,更賦予他們用色彩揮灑想象的勇氣,讓知識的鎧甲與藝術的翅膀,共同托舉著童年向更廣闊的世界生長。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學生大合影)(來源:“童”頻共振實踐隊)
未來,“童”頻共振實踐隊將持續在智能課堂中著力,繼續打造“童頻共振,與夢同行”之知行課堂,既把知識的本領化作守護的力量,也讓指尖創作的樂趣滋養心靈的土壤,讓健康意識與藝術感知在童趣里共生,陪孩子們在守護與創造中,向陽生長!(撰文 | 丘沅靈 圖片 | “童”頻共振實踐隊 審核 | 廖芷茵 黎佳琳 陸翠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