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岐黃之道,揚紅醫之魂——7月1日,江西中醫藥大學“青仁知行”實踐隊在龍津鎮開展“紅醫宣講·本草美育”主題活動,通過紅色精神傳承、中醫藥義診與童趣繪畫課堂,讓岐黃文化在鄉村煥發新生機。
紅醫講堂:烽火歲月里的信仰傳承
“方志敏同志在清貧中堅守信仰,正是紅醫‘人民至上’精神的體現。”在龍津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隊員以《可愛的中國》誦讀開篇,講述革命時期中醫藥人救死扶傷的故事。“一根銀針、一把草藥,在戰火中守護生命,這就是我們要傳承的仁心仁術。”主講人結合黨史與中醫藥史,帶領村民重溫紅色醫心,現場響起整齊的誦讀聲,將信仰力量轉化為振興的動力。
![]() |
![]() |
本草童畫:彩筆涂鴉里的中醫啟蒙
“小朋友們,這是薄荷,誰知道它的拼音怎么讀?”“Bò he!”在“中醫藥+推普”美育課堂,隊員黃嘉琦手持薄荷標本,通過教學,指導孩子們用彩筆描繪藥材形態。“我要把這幅畫送給奶奶,告訴她薄荷能泡茶降火!”8歲的張同學邊畫邊用普通話講解。 三年級學生小王的畫作上,蒲公英旁寫著拼音“Pú gōng yīng”,下方用方言備注“乳汁草”。這種“普語+方言”雙軌記錄法,讓孩子們在辨識“山楂”“陳皮”時自然掌握普通話發音。當被問及“山楂”的拼音時,孩子們異口同聲回答:“Shān zhā!”稚嫩的聲音洋溢著對知識的熱情。課堂將規范字書寫、中藥材認知與普通話教學結合,讓兒童在美育中感受本草文化魅力,現場發放的“本草拼音卡”成為孩子們課后的“識字玩具”。
![]() |
![]() |
![]() |
![]() |
義診惠民:銀針推拿里的仁術傳承
義診區內,醫生為居民們進行著義診,隊員們為居民們艾灸、推拿,針對夏季暑濕問題開出“藿香佩蘭茶”等簡易藥方。“紅醫精神不是口號,是實實在在為百姓解除病痛。”一位義診的專家醫生說道。隊員們在服務中踐行“知行合一”,既用專業技能緩解村民不適,又通過普通話講解診療原理,讓中醫藥服務“看得懂、信得過”。
![]() |
![]() |
此次活動以“紅色精神+中醫藥+美育”的創新形式,讓紅醫基因與本草文化在鄉村同頻共振。實踐隊負責人表示,將持續開展多元服務,讓青年智慧在鄉村振興中綻放光彩。(通訊員 曾舒叢 郭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