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福州工商學院“尋源之旅”社會實踐隊抵達福建晉江安平橋,圍繞古橋周邊水環境展開實地調研。這座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盛譽的中國現存最長跨海梁式石橋,成為青年學子探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水域生態守護結合點的實踐現場。
圖為安平橋風景照及介紹牌匾
安平橋橫臥于晉江與南安交界的海灣之上,全長2255米。橋身下,362座形態各異的船型、半船型及矩形橋墩,歷經八百余年的潮汐沖刷與風雨洗禮,依舊穩固地承載著歷史的重量。實踐隊員們手持記錄本,行走在由巨型石板鋪就的悠長橋面上。他們的目光并非停留在古樸的石欄或精美的石塔上,而是專注地投向橋下的水域、岸灘植被以及周邊環境。講解員系統介紹了古橋的建造背景、結構特點和歷史價值,著重講解了南宋工匠如何精準利用潮汐規律運送巨型石料的工程智慧。隨著講解推進,話題自然地聚焦于維系古橋長久存續的關鍵要素——其周邊水域的生態健康狀況。
圖為講解員向實踐隊成員們講解安平橋的歷史
隊員們分組行動,對橋體周邊水域進行了多角度觀測。他們詳細記錄橋下不同區域的水流速度與方向、水體的顏色和透明度。在橋墩的縫隙和潮濕的基部,隊員們發現了多種小型蟹類活動的痕跡,并拍攝記錄了它們的種類和數量。水面上,幾只白鷺和蒼鷺不時掠過,停駐在遠處殘存的紅樹林邊緣或灘涂上覓食。講解員指出,這些紅樹林殘片是水鳥重要的棲息地和覓食場所,其生態功能的完整性與安平橋區域的水岸生態健康息息相關,這正是實踐隊此行重點關注的方面。
圖為隊員介紹安平橋周邊生態
實踐隊的調研范圍擴展至安平橋兩側的灘涂及鄰近區域。在橋中亭附近的淺灘上,隊員們發現了一片面積約十余平方米、頑強生長的原生紅樹林幼苗,約30余株,高度多在20-50厘米。這片新生的綠意,在遠處現代化高層建筑的映襯下顯得尤為珍貴,也引發了隊員們對古橋周邊生態緩沖區范圍與質量的觀察。在走訪橋頭村落時,多位年長村民向實踐隊描述了數十年前記憶中的景象:那時橋下海水更為清澈見底,灘涂魚蝦貝類資源豐富,種類繁多。老人們提到,以前常見黃鰭鯛、斑鰶等本地魚類,現在則少了許多。這些口述歷史為實踐隊了解當地水環境的歷史變遷提供了生動的民間視角和對比基礎。
圖為實踐隊成員們于安平橋合影
當夕陽的余暉將安平橋古老的石梁染成金色,“尋源之旅”實踐隊結束了一天的密集調研工作。記錄本上寫滿了關于水流特征、水體狀況、生物觀察和植被分布的數據與描述。隊員們的腳步丈量了古橋的物理長度,而他們細致的觀察則試圖觸及支撐這座石橋歷經千年滄桑而屹立不倒的生態根基。古橋的石質堅韌與流水的動態柔韌相互依存,共同書寫了跨越時空的共生篇章。福州工商學院學子此行對安平橋水環境的聚焦調研與系統記錄,為這份古老的人與自然共處的智慧,注入了當代青年守護者的持續關注。他們的實踐,是連接這座千年石橋輝煌過去與可持續未來的探索之旅。(作者:吳耀彬、陳桐靈、葉東琳、丁景茹、鄭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