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晨霧尚未散盡,張家界桑植縣一所鄉村小學的教室里已響起瑯瑯書聲。這是湘潭大學“銀杏傳薪”支教團入駐的第五天,一場別開生面的語文物理聯合直播課,正讓大山里的童真與外界的溫暖在屏幕兩端悄然交匯。
下午兩點,陽光透過窗戶在課桌上投下斑駁光影,孩子們圍坐成圈,眼神里滿是對鏡頭的好奇與忐忑。“同學們,今天我們要通過直播和屏幕那邊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一起學習!”支教老師舉著手機支架走入教室時,后排的小男孩悄悄把臉埋進同桌肩頭,前排扎羊角辮的女孩則拽著衣角,指尖在布料上反復摩挲。
直播剛開啟,一條來自“梨落冬硯”的彈幕突然彈出:“那個用紙洞遮臉的小朋友也太可愛了吧!”鏡頭掃過之處,果然有個虎頭虎腦的孩子舉著手工課剪的彩紙,只留一雙黑葡萄似的眼睛在洞孔后打轉。這窘迫又天真的模樣,讓直播間瞬間涌入上百條暖心留言,“棠上春箋”的愛心表情包刷屏時,支教老師輕輕拍了拍孩子的后背:“要不要讓屏幕那邊的叔叔阿姨聽聽你的聲音?”

在老師的引導下,羞澀漸漸被好奇取代。物理課上的“紙杯傳聲”實驗成了第一個小高潮:當孩子們用棉線連接的紙杯聽到同伴的悄悄話時,清脆的笑聲順著網線傳向直播間。“聲音真的能跑過去!”小朋友舉著紙杯蹦跳起來,鏡頭捕捉到她鼻尖的汗珠,網友“不吃小苦”立刻留言:“這是最生動的聲學課!”
語文古詩接龍環節更讓課堂活力迸發。從“床前明月光”到“春風又綠江南岸”,孩子們的童聲稚嫩卻響亮。當7歲的留守兒童磕磕絆絆背出“舉頭望明月”時,屏幕上突然飄過一片點贊的小紅心,支教團成員注意到,有位叫“伍哥el80”的網友連續刷了三條:“孩子加油,叔叔給你鼓掌!”

直播過半,一條特殊的留言讓在場師生心頭一暖。“靜夏”的頭像旁顯示著張家界IP地址,她寫道:“我家就在山那邊的鎮子上,原來你們就在同一片云彩下!”緊接著,“伍哥el80”也留言:“我外出打工,沒想到能看到家鄉娃娃上課!”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本地IP,像一根根無形的線,將散落在張家界山水間的關注緊緊系在了一起。
“紙杯傳聲不僅能聽到聲音,更能傳遞心意。”支教團團長李臨溪在課后說道。當孩子們把寫滿心愿的紙條塞進紙杯,通過鏡頭展示給網友時,總會讓屏幕前的大家心頭一緊,這也許就是曾經的我們。
夕陽西下時,直播在《靜夜思》的合唱中結束,累計點贊量已突破一萬。收拾教具時,那個用紙洞遮臉的小男孩突然跑到鏡頭前,小聲說:“老師,明天還能讓城里的哥哥姐姐看我們畫畫嗎?”
這場跨越山海的直播,或許只是支教路上的一段插曲,但屏幕兩端綻放的笑容,早已讓教育的意義超越了課堂本身。正如“銀杏傳薪”支教團成員在日記中所寫:“當張家界的青山與直播間的點贊同框,我們終于懂得,所謂支教,從來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山水與人心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