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全民族抗戰勝利80周年,深度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窄口溯紅魂,長河護碧瀾”暑期社會實踐團于7月5日至20日奔赴河南省靈寶市,展開了一場融合紅色基因傳承、綠色生態守護與創新發展探索的深度實踐。
烽火窄口的精神接力實踐團來到河南振宇紅色基地,佇立于1944年靈寶戰役的主戰場。館內舊物無聲,照片凝重,抗日名將王劍岳壯烈殉國的歷史瞬間穿透時光,令學子深刻體悟烽火淬煉的初心。這紅色基因的磅礴力量,為實踐團探索“紅綠融合”路徑奠定了堅實的精神根基。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河南振宇紀念館合影。
窄口水庫紀念館內,實踐團成員被鋼釬鐵錘凝結的鹽霜與萬人鑿石的老照片深深震撼。為終結“十年九旱”,靈寶人民以血肉之軀在崇山峻嶺間筑起“人工天河”,改天換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窄口精神,正是抗戰精神在和平年代的壯麗延續。作為黃河重要支流的生態屏障,窄口水庫堪稱早期興利除害的典范工程,其精神內核為黃河流域保護與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歷史鏡鑒,完美詮釋了紅與綠的時代融合。

圖為實踐團參觀靈寶市窄口水庫紀念館。
綠水青山的振興密碼在“亞洲第一高山果園”寺河山蘋果小鎮,實踐團觸摸到了“綠水青山”通向“金山銀山”的鮮活路徑。每一顆靈寶蘋果需經百道人工工序、300天自然生長,在高山晝夜溫差中凝練脆嫩。規模化蘋果種植構筑起守護黃河支流水質的生態屏障,科技賦能與三產融合更使蘋果躍升為價值200億的超級品牌,成為黃河流域“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典范。

圖為實踐團在“亞洲第一高山果園”實地觀察。
驅車靈寶市沿黃生態廊道,沿黃生態廊道的“六個萬畝”基地同樣引發關注。該區域自東向西分布著古棗林、特色水果、優質蔬菜、油菜、荷塘、彩色小麥等六大種植區,既構成黃河岸邊的綠色生態屏障,又形成規模化農業集群。團隊在走訪中看到,萬畝荷塘與古棗林相映成趣,文化墻展示的農耕歷史與現代農業景觀交融,通過“農業+旅游”模式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同時實踐團在東寨村與尹莊鎮兩個鄉村振興示范點,見證了黃河流域戰略在基層的多元實踐。東寨村依托函谷關文化地緣與黃河生態,打造生態景觀廊道與精品民宿集群,將綠水青山直接轉化為文旅吸引力;尹莊鎮則以智慧農業貫穿蘋果全產業鏈,實現“果園連市場”。兩村路徑各異卻殊途同歸,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大生命力,為“紅”驅動“綠”的融合振興提供了雙重樣本。
古關新韻的價值閉環函谷關峭壁間殘留的彈孔與秘密交通站遺址,昭示其不僅是冷兵器時代的傳奇,更是紅色游擊戰的天險屏障。實踐團在此體驗了《問道函谷》實景演出等文旅項目,科技賦能激活了沉睡的歷史資源,串聯起東寨民宿與尹莊蘋果產業鏈,形成“紅色基因—生態保護—富民產業”的價值轉化閉環。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看函谷關實景演出。
收官之際,窄口水務管理局為實踐團揭示了“建設史詩”邁向“精細守護”的時代篇章——通過智慧化管控與生態化治理,水庫持續為黃河安瀾提供保障。其運行中貫穿的艱苦奮斗、科學協同、奉獻為民的“窄口精神”,正是“紅綠融合”的生動詮釋:紅色基因已轉化為守護黃河碧瀾的堅實行動。

此次實踐中,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的學子們用腳步丈量靈寶大地,在紅色地標中汲取精神力量,在生態產業中探索發展路徑,在文旅融合中尋找傳承密碼。正如實踐團成員所言:“歷史與當下的交織,讓我們讀懂了‘紅’是精神根基,‘綠’是發展路徑,而青春的擔當,就是讓這份‘紅綠融合’的畫卷在新時代愈發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