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稻田里長出的鄉村振興新范式——
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聚芯興鄉”實踐團深入計家墩村探索以民宿為特色的鄉村振興方略
通訊員: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楊欣怡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印發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明確提出,要“傳承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在“千萬工程”實施20周年之際,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聚芯興鄉”實踐團于7月16日深入江蘇省昆山市錦溪鎮計家墩村,實地調研這個江南傳統村落如何通過一些列舉措實現華麗蛻變,為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計家墩方案”。
規劃領航向:五大片區繪就鄉村新藍圖
“為了更好實現鄉村建設,村民已經被集中遷出,這里主要是民宿核心區。”在計家墩村婦聯主席趙思佳的帶領下,實踐團走進主村域核心區,一幅精心繪制的鄉村規劃圖在眼前展開。據了解,當地以民宿為核心的旅游項目由上海世博會總設計師所創辦的“鄉伴”公司負責規劃建設。通過水系梳理、空間重構,村莊被科學劃分為公園休閑區、鄉野互動區、民宿核心區、田園觀光區、濕地涵養區五大片區,形成“功能清晰、業態互補”的發展格局。
作為規劃的核心載體,民宿核心區總投資高達2億元,占地面積近100畝,已開設江南半舍、縵舍安瀾等50余家風格各異的民宿。這些民宿大多臨湖而建,將江南水鄉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巧妙融合。渾然天成的設計帶給實踐團成員視覺上的震撼。配套的拾月咖啡、水牛書店等特色店鋪,讓鄉村旅游從“住宿停留”升級為“體驗消費”。實踐團成員史恩博在參觀后感慨:“這里的規劃既具有前瞻性又接地氣,每個細節都體現著鄉村價值的深度挖掘。”
圖為趙主席為實踐團介紹計家墩村發展歷程。 史恩博 供圖
生態繪美景:幸福呵護潤澤鄉村好風光
“綠水青山就是最好的招牌。”沿著新計港漫步,清澈的河水倒映著兩岸綠植,岸邊步道上游客或散步或拍照,這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是計家墩村生態振興的生動寫照。
“生態好了,游客自然來。”趙主席介紹道。依托優良生態環境,村里開發了皮劃艇、稻田研學等生態旅游項目,僅暑假就接待親子游超5萬人次。實踐團成員楊欣怡表示:她在這里看到了計家墩村在守護生態底線的同時留住了鄉愁、打開了發展空間。
IP引客來:“理想村”成都市休閑新寵作為昆山東部臨滬村莊,計家墩村距上海青浦區僅五分鐘步行距離,到上海市區車程1.5小時,獨特的區位優勢讓其成為都市圈休閑消費的“后花園”。計家墩村順勢依托其世外桃源般的鄉野風光,成功打造了“理想村”文化IP。通過差異化定位吸引周邊城市客群。
在這里,實踐團遇到了許多驅車前來的游客。來自上海的游客告訴實踐團:“從上海來這里非常方便,周末帶著家人來住兩天,與景區的擁擠相比,更加身心舒適。”實踐團成員紛紛給予肯定,鄉村不應當復制城市,而是應該用鄉村的獨特價值吸引城市,為快節奏的生活建立一個人心所向的“烏托邦”。
青年聚熱土:三大學院培育鄉村新力量
借助上海的強大經濟輻射帶動能力、便捷的交通條件以及優渥的人才引進制度,計家墩村已成為創業青年的匯聚之地。在發展過程中,計家墩村注重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打造了“創客、鄉建、管家”三個學院。“創客學院”搭建創業平臺,吸引100多位鄉建人才返鄉建設,培育出特色業態項目30余個。此外,“鄉建學院”與南大等眾多高校合作,為村莊規劃、業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管家學院”則針對當地村民開展技能培訓和就業輸出,幫助他們實現村內再就業,從而增加收入。趙書記補充道:“我們這里有國內規模較大數字游民聚落——‘林克島’,50余名程序員、設計師在這里遠程辦公,為鄉村帶來更多新理念、新資源。”
肥沃的人才培養土壤外加良好的生態環境,讓許多原著高學歷人才也愿意回流家鄉,反哺家鄉。他們基于對家鄉的理解而提出的建議,也在一定層面幫助計家墩村調整發展路線,行穩致遠。
煙火共寧靜:鄉村振興的“平衡術”
在與“光之營”管家的交流中,實踐團捕捉到一個值得思考的細節:如何在保持鄉村寧靜氣質的同時,增添生活煙火氣?“雖然游客很多,但本地生活氛圍較弱。”管家的觀察引發了實踐團成員的討論。
實踐團隊長陳妍建議借鑒“鄉野市集”模式,讓村民擺攤賣特產,游客也有機會體驗手作,聚人氣的同時也不妨礙接地氣。讓鄉村既有“詩和遠方”的浪漫,也有“柴米油鹽”的溫情。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光之營”管家。 史恩博 供圖
此次深入探訪計家墩村的經歷讓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造景”,而是以文旅、生態、人才的“三駕馬車”滿載著全村人的希望,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加速馳騁,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計家墩村的探索,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經驗,也讓實踐團成員也更加堅定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信念。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趙主席合影。 史恩博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