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度挖掘地名背后的海洋文化脈絡,尋找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活化路徑,浙江海洋大學“潮聲尋跡”海洋文化調研實踐團在浙江舟山開展“潮聲里的地理印記:舟山群島地名譜系中的海洋文化傳承與活化路徑研究”主題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于2025年7月通過走訪中國舟山國際水產城、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沈家門漁港、舟山美術館、舟山博物館等地,進行相關調研。
定海古城博物館:地域文化下的海洋基因
定海古城博物館圍繞“向海而生—向海而建—向海而興”脈絡,借助實物史料與文字展板展示定海從古代捕魚打獵到明清時海邊防守的發展歷程,呈現出海洋文化怎么影響城市發展。在明代展區刻有“定海衛”的墻磚與介紹城池變化的展板前,實踐團圍繞“地名演變與海洋文化關聯”這一論題展開激烈討論,如“定海衛”的地名演變展現出城市功能從“防御”到“發展”的轉變。這場討論使實踐團意識到,現代城市發展中,保護老地名并非簡單保留符號,而是要挖掘其背后的功能記憶,例如在定海古城規劃中,可通過設立地名主題步道,將“定海衛”等歷史地名與海防遺址串聯,讓居民和游客直觀感受地名承載的城市發展脈絡。為了提高調研的嚴謹性,實踐團特別邀請龍磊老師進行線下指導。調研期間,龍磊老師圍繞“文明曙光”“海上王城”等板塊細致講解定海古城發展歷程,助力實踐團梳理海洋文化與古城脈絡的聯系,不斷明晰地名演變下的海洋基因。
舟山國際水產城:老地名承載漁業記憶與活化探索
舟山國際水產城的“魷魚巷”“鯧魚弄”,是這次團隊調研的重點。實踐團成員沿著巷子逐一記錄門牌與周邊商戶類型,發現雖然交易區已經改革,但老地名仍與特定的海洋產品有聯系:“魷魚巷”周邊商戶多售賣魷魚制品,“鯧魚弄”的老攤位仍在售賣鯧魚。實踐團成員采訪當地商戶后得知:“這些街巷的名字不是隨意取的。早年漁民按海洋產品的種類分地交易,賣相同海洋產品種類的漁民的聚集在一處,久了之后就有了固定的名字。現在雖然交易方式變了,但地名卻留下了老漁業的回憶。” 這番話讓實踐團成員深刻感受到了老地名在維系社區情感、增強文化認同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進而意識到在城市更新中應避免輕易更改有歷史意義的老地名,以保留這份獨特的文化鄉愁。此后,實踐團成員提出將地名文化與當地漁業、旅游業深度結合,例如在舟山國際水產城推出“跟著地名吃海鮮”主題路線,每個老地名對應一道特色海鮮及背后的故事,帶動地名譜系下海洋文化的活化。
舟山博物館:地名變遷與文化規律的挖掘
實踐團沿著“群島由來”“野性舟山”“藍色寶庫”三個主題向前,逐漸掀開舟山神秘的面紗,借助宋元時期的貿易瓷器、老船票等文物史料,挖掘“六橫島”“岱山島”等地名背后的秘密。舟山博物館的AR設備前,實踐團成員反復操作設備,清晰看到“東極島”“衢山島”的名稱變遷:從古代航海日志中的“極東嶼”“衢山岙”,到現在的地名。名稱變遷的背后,是航海技術進步的與方向認知逐漸固定的過程。實踐團成員為傳統海洋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而喝彩的同時,深刻意識到:航海技術進步推動的方向認知固定,正與當代衛星定位技術對地名穩定性的影響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這種關聯為地名記憶的現代傳承提供了新視角。
普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地名在傳統工藝中的鮮活體現
步入普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非遺漸漸映入實踐團成員的眼簾。在“登步島錨碇”展區,隊員們對照地方志工匠名錄,發現錨碇的鍛造紋路和產地地名有關聯,是老工藝的“活標簽”。民俗廳里,《沈家門漁港夜捕》《東極島曬魚干》等漁民畫里的場景與實地的景觀一一對應,讓抽象的地名具體起來。這些傳統工藝,鮮活地展示著地名文化。參觀結束后,為進一步探究海洋文化與地理譜系的關聯及相關活化路徑,實踐團成員邀請工作人員與游客填寫調查問卷,最終回收有效問卷二十余份。通過整理調查問卷,實踐團發現大部分游客對地名譜系背后的海洋文化缺乏認知,這更凸顯活化傳播的必要性。結合調研發現,實踐團成員提出“以漁民畫為藍本制作地名故事動畫”“老地名繪畫展”等活化路徑,讓游客從被動了解轉為主動參與。
連日調研后,實踐團成員的筆記本積累了30余處實證:沈家門的地名暗含著漁業發展軌跡,“魷魚巷”的稱呼延續著交易傳統,島嶼名稱演變記錄著航海文明,非遺物件命名承載著工藝智慧。接下來,實踐團成員計劃將這些實踐所得整理成“舟山群島地名文化圖譜”,用可視化方式呈現地名與海洋文化的關聯,讓沉睡在地名里的歷史“蘇醒”過來。
此次實踐不僅讓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地名是海洋文化的載體”,更是總結出“實地考證+史料對照+現代技術輔助”的調研方法以及“融合發展”的活化路徑——從與旅游業態相結合至地名動畫的制作。這不僅為舟山群島地名文化的系統梳理與傳承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模式,也給其他沿海地區挖掘地域文化內涵、激活傳統資源帶來了參考為傳承海洋文化提供了青年視角與青年力量。
從左到右分別為高明悅 程雯 諸欣凌 陳怡寧 程睿 呂佩倩 陸一樂 汪楠 張芷璇 周美靜
來源:浙江海洋大學“潮聲尋跡”海洋文化調研實踐團
文稿:方琳
排版:程雯
負責人:陳怡寧
指導老師:龍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