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在民間世代廣泛流傳的歌曲,是最大眾化的音樂形式,是大眾口頭創作的、并在流傳中不斷豐富著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很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為走進民歌,品味民歌,從傳播民歌,2023年7月20日,重慶外語外事學院英語學院“黔綣民族文化,江達新村正能”實踐團來到濯水古鎮進行民歌的調研采訪,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圖為余恒源老人演奏現場
余恒淵老人是一位民間藝人,用漁鼓筒自編自唱。他手中的漁鼓筒又稱道情,最早是道勸人為善的宗教說唱,后期脫離宗教,成為民間說唱藝術。
圖為采訪現場
在采訪中,余恒淵老人向實踐團介紹到:“漁鼓筒作為一種樂器,是由蛇皮和竹子制作而成,發出的音更加清脆。我們用漁鼓筒自編歌曲倡導大家文明向善,宣傳濯水,宣傳黨。”老人還與實踐團分享了在2017年十九大之際創編的歌詞:“漁鼓筒一打我一句話,十月召開十九大,十九大代表多有好,大家起立唱國歌……”。
創新進行時。圖為圖為團隊成員馮淞源自編歌詞
圖為實踐隊成員學習民歌與演唱自編民歌
民歌作為一種文化因多方面因素也面臨著傳承危機。許多地方民俗的瀕臨失傳,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樹立起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心,用“年輕”的方式盤活民歌,傳承路雖漫漫,然求索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