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寶,水是寶,新疆的沙亦是寶。近日,湘潭大學學生工作部(處)赴新疆吐魯番民族團結實踐團實習走訪吐魯番市高昌區維吾爾醫醫院沙療中心和織染工坊,進一步了解沙療文化及織染工藝。
圖為實踐團成員體驗沙療文化
埋沙療法簡稱“沙療”,是維吾爾民族文化遺產,既是當地傳統醫療方法之一,更是世界傳統民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經國務院批準,“沙療”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據介紹,沙療具有消腫解痛、去除疲勞、促進代謝、改善關節功能等作用。“來做沙療的不僅有本地人,還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有些老年人甚至堅持10年都來吐魯番沙療。”沙療所工作人員說到。
吐魯番的維吾爾族群眾利用沙子醫治風濕類疾病歷史悠久。如今,沙療業在地域和民族色彩的熏陶下正如火如荼地發展。吐魯番政府與群眾合力,將繼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創新打造特色產業,激發沙療的傳承與弘揚的內生動力,長足發展頗為可觀。
除了沙療,維吾爾族的織造、印染技藝歷史悠久,織染技藝復雜,做工精細,所有工序都由織染手藝人手工操作完成。為親身感受這項非遺的魅力,實踐團前往當地織染工坊進行實地調研并對織染非遺傳承人帕麗丹·買買提進行采訪。
圖為實踐團采訪織染非遺傳承人
“新疆地處西北干旱地區,人們渴望綠色和大自然,所以就把自己喜歡、渴望、追求的東西雕刻成花紋,再印在布上,這承載著我們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過去用植物染料進行織染,但固色材料有限,產品易掉色,現在有了化學染料固色劑,解決了掉色難題,我們的手工制品更易完整保存。而且織染制品可以用來裝飾窗簾、桌布、掛毯、棉衣棉被等生活用品,實用價值高。”帕麗丹·買買提老師說到。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體驗織染過程
如今,織染在新時代以一種新面貌繼續走進大眾視野,不僅依托織染打造出帆布包、手機殼、茶杯墊等文創產品,還可以沉入式體驗制作。實踐團成員也參觀體驗了織染過程,用木模在帆布包上印制美麗的花紋,切身感受傳統非遺文化的無限魅力。
“這次親身體驗讓我們深刻明白在傳統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宣傳中要積極發揮青年力量,虛心學習、敢于創新,向大眾展示傳統非遺文化的藝術魅力,將傳統非遺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助力非遺文化創新,讓非遺文化活起來、潮起來。”實踐團成員師曉慧說到。
實踐團認為,沙療文化正火熱,將旅游和沙療相結合,積極宣傳推廣,在可行條件下吸引更多人關注沙療文化、體驗沙療文化。織染技藝緊跟時代潮流,結合當下新潮元素,將傳統工藝與新潮創意相結合,碰撞出“靈感火花”。將傳統與現代結合,青年要積極創新,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織染技藝和沙療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青年一代接下時代發展的接力棒的同時,更要肩負起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擔。創新發展,將非遺融入日常生活,獨具匠心的傳承人們讓“遙不可及”的非遺,變得“觸手可及”;深入研究、宣傳非遺文化,讓“深藏不露”的非遺,進入大眾視野,湘潭大學實踐團在行動,青年大學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