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網青島8月11日電(通訊員 徐茜)
為踐行鄉村振興,弘揚傳統文化,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紅魯實踐隊開展了“游千年古郡,承粉條工藝”社會實踐活動。8月10日,實踐隊員前往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瑯琊鎮營后村,采訪了瑯琊粉條手工藝傳承人劉中明。
在進行采訪、調研前,實踐隊員在網上提前了解了瑯琊粉條的背景、制作工藝,并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對接下來采訪的問題進行匯總。
活動伊始,實踐隊來到有著“千年古郡”美稱的瑯琊鎮,在征得瑯琊粉條手工藝傳承人劉中明的同意后對其進行采訪。當問到是什么原因促使當地村民申請瑯琊手工藝粉條為黃島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劉中明表示,流傳了這么多年的手藝斷了實在可惜,于是他和幾位村民一起恢復傳統,擴大制作粉條的隊伍,并于2016年,瑯琊粉條被評為黃島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訪談過程中劉中明對于復興瑯琊粉條深有感慨,瑯琊粉條面臨諸多困境,比如粉條生產耗費時間太長,精力過大,村民需要從早上兩點一直持續到晚上六點,原材料紅薯產量日漸降低,且不易儲存。

實踐隊在采訪瑯琊粉條傳承人劉中明。 徐茜 供圖
在此次采訪中,實踐隊對于弘揚瑯琊粉條手工藝的決心更甚。
采訪完后,實踐隊四處走訪營后村村民對于瑯琊粉條手工藝傳承的態度和觀點。其中一位大爺表示,瑯琊粉條的最大特點在于純手工制作,口感爽滑有韌性,但近年來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加之手工制作工藝繁瑣,瑯琊粉條日漸蕭條,希望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得到弘揚和傳承。

營后村街道。三下鄉網網通訊員 徐茜 供圖
活動最后,傳承人劉中明帶領實踐隊參觀瑯琊粉條的制作設備,并熱情地為實踐隊講解瑯琊粉條手工制作的流程。

劉中明在為實踐隊講解瑯琊粉條制作流程。三下鄉網網通訊員 徐茜 供圖
瑯琊粉條的制作必須采用新鮮的紅薯淀粉,因此其具有季節性,主要在秋分到霜降這段紅薯豐收、太陽光照充足的時間。村民將收獲的紅薯洗凈后先用石磨將紅薯磨成粉,反復淘洗幾遍后靜置,讓淀粉沉淀;然后利用太陽光照將濕淀粉曬干成可制作粉條后收集起來;后又加水將其混合成半稀半稠的淀粉漿,之后將其一層一層的鋪平蒸熟,蒸好后又拿出來晾涼再用保鮮膜包裹好后放在通風處直至變硬;待全部變硬后用刨絲器將其削成細絲,如此瑯琊粉條便制作完成。劉中明總結到,瑯琊粉條的整個制作流程簡單來說就是研磨、淘洗、沉淀、晾曬、混合、下粉、晾涼、變硬、刨絲幾個步驟。
劉中明在講解瑯琊粉條的制作過程中,臉上洋溢著高興,他說到,隨著時代的發展,手工藝逐漸被機械化取代,傳統手工藝也在日漸流失,他能為傳承瑯琊手工藝粉條這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他感到無比自豪,同時希望能通過實踐隊的此次活動引起大眾對于瑯琊粉條的關注,能將瑯琊粉條這份手工藝傳承下去,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本次的實踐活動有助于紅魯實踐隊更加全面地了解瑯琊手工藝粉條的現狀以及其發展狀況,對于如何弘揚好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