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藍色糧倉”——探索瑯琊鎮漁業發展之路
時間:2023-09-03 關注:
靠海吃“漁”,資源使然。海洋自古以來就是我們重要的食物資源寶庫,作為沿海城市,漁業是西海岸新區的優勢。為探索瑯琊鎮漁業發展及漁民生活,了解海洋傳統產業改革和升級,提高社會對漁業漁民的關注度,7月20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漁石俱進實踐隊前往瑯琊鎮進行實地調研。
因地制宜,臺西頭村以漁業謀發展
瑯琊鎮臺西頭村倚山傍海,漁農并舉,以漁業為主,其豐富的海洋資源是發展漁業的底氣所在。7月20日上午,實踐隊成員前往瑯琊鎮臺西頭村,村長肖為昌熱情接待實踐隊成員并講解臺西頭村漁業漁民情況。據悉,臺西頭村共有64條船只,出海期時間短,僅四五個月,但收入可觀。普通漁民出海一天收入600元左右,年收入20萬左右,出遠海的船只年收入大約30-50萬。由于海上氣候多變,一旦大風黃色預警,所有船只不允許出海,利潤下降。臺西頭村過去以養殖貝殼類為主,但由于國家政策變化,養殖產業逐漸衰退,于是,臺西頭村依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與環境,發展旅游產業,吸引游客來此登山觀海,吃漁家宴,住小漁村,盡情享受漁家民俗風情。隨著時代進步,漁民子代的行為模式和思想觀念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受教育水平提升,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多,有了與傳統捕撈業解綁的底氣,海洋已不是漁生后代的主場。漁民老齡化嚴重,五十歲左右漁民居多,因此,如何進行傳統漁業的改革升級,吸引更多年輕人從事漁業行業,成為亟需解決的一大問題。
維修漁船,企業護航漁業生產
7月20日下午,實踐隊成員前往位于瑯琊鎮的青島龍灣船舶有限公司調研漁民與漁船維修問題。經理司品學介紹到:“公司主要工作是維修船舶及配件,進行船舶配件生產領域內的技術開發等。”經司品學介紹,實踐隊成員了解到漁民大部分是個人貸款買船,避免合伙貸款買船會產生的矛盾。由于近年油價升高,加上漁船維修費、人工費和電器設備維修費等,漁船開船成本增加,漁民投資與收入相比很高,二者不成正比。司品學向實踐隊成員詳細講解漁船維修工作、船體的結構、漁船的分類及功能、漁船建造的標準和規范等內容,他表示企業會認真按照相關規定要求,把好漁船維修關口,對漁業船舶尤其是達到限制使用船齡的老舊漁業船舶,按換證檢驗項目要求對船舶的結構、機電設備、防污染設備、安全設備等進行全面檢查,根據漁業船舶全面檢查的要求,制定更加詳細的船舶維修方案。青島龍灣船舶有限公司維修漁船,助力漁民漁業生產。
瑯琊鎮利用自身優越地理位置,大力發展漁業,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此次調研,實踐隊成員了解到瑯琊鎮漁業發展現狀,采訪中提出社會關注痛點問題,積極交流并提出解決措施。成員們紛紛表示收獲頗豐。
作者:楊麗婷 來源:三下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