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數字賦能農業振興
時間:2023-09-03 關注:
為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調研基層治理新模式,探究數字化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地位,7月1日,河海大學南通市武陵村發展調研團前往武陵村,深入鄉間開
展調研采訪。
武陵村前村干部張建飛同志向實踐隊員介紹,作為2021年鄉村振興示范村,武陵村積極響應政策號召,近幾年持續聚焦產業發展,深入實施農業強基工程,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綜合、全面的農業智慧園區和多種作物產業共同發展的空間格局,在區域內起到了模范作用
隨后,工作人員陳紅梅同志邀請實踐隊成員走入田間地頭,真切體會村子的良好現狀。隊員們注意到,雖然是在夏天,大街小巷卻十分干凈整潔,沒有明顯異味,這正得益于近年來田間垃圾清理這一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的有力開展。為了改善農田環境,村支部組織村民們進行田間垃圾清理,將每兩條田劃分為一個垃圾清理區域,配備兩個垃圾袋,定期進行垃圾清理工作。同時建立了專門的保潔隊,負責清理溝壑中的垃圾,確保農田的整潔。為進一步培養村民的環保意識和習慣,村里還加強了對垃圾處理的宣傳。鼓勵村民們以垃圾分類和回收代替焚燒秸稈,提高鄉村空氣質量。
此外,社區還大力推行網格化治理。陳紅梅向實踐隊員介紹:“村里劃分成五個網格,每個網格下設二到三個微網格,并設立了網格黨支部。”如是,通過微網格組織群眾宣傳,還能夠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幫助,網格長每周開例會布置任務,實現了基層黨組織對群眾的有效服務。值得一提的是,村里還設有“網格鄰里節”交流活動,節日里,村中老老少少積極主動參與,享用美食,觀賞文藝節目,以聊天的方式讓矛盾在臺桌上解決,村干部也趁此機會宣傳強調掃黑除惡、反詐和安全知識。
作為典型的農村社區,武陵村的村民多以務農為生。因此,如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成了村子建設發展的重要問題。調研團了解到,武陵村將村內土地承包流轉給上海室外蔬菜基地,村民不僅可以獲得每年每畝約700元的土地租金收入,還可以受雇于蔬菜基地獲得勞務收入。與村民一同務農,親切攀談時,他們表示,將村民的土地承包這一舉措相比于之前獨自耕種的模式,更具有經濟效益,“本來一家一戶自己干,規模太小,不成系統,大機器用不著,自己干又太累,發展起來很難的!”據悉,由于年齡和學歷問題,部分村民外出務工未果,而家鄉務農發展勢頭良好,就紛紛返鄉,加入了出租農田、雇傭勞動的行列。這極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也有效避免了農村人口的大量流失。
除了落實土地承包,村子更注重推動現代化、數字化的農業生產。承包公司的陸經理帶領實踐隊員參觀了種植蔬菜的大棚。“我們的大棚已實現全自動化無土栽培,每畝一年收入可達十五萬。”陸經理驕傲地介紹。據悉,棚內栽培植物所需營養液,是由施肥機根據不同植物及不同生長階段的不同需求實時配置的,此外,棚內還設有自動化灌溉系統、溫濕度及二氧化碳控制系統、光照調節系統、除蟲系統等各類調節裝置,實現了對作物生長進行全方位調控。“整個生長過程都依靠計算機控制補給。此種培育方式長期來看不僅大大節省人力成本,培育出的作物品質也遠勝市場同類產品,收益十分可觀。”
實踐接近尾聲時,實踐隊員拜訪了南通市啟東市農業局局長陸健同志,就啟東市農業總體與其展開交流。
在訪談過程中,陸健同志特別提出,鄉村振興應當著眼于高水平的生產方式,而高水平的生產方式需要技術的現代化、機器的現代化以及人的現代化三個方面的共同進步。“技術的現代化對規模化種植和無土栽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以此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基礎上達成高產量和高效益的標準,進而使農民種田積極起來,生活富裕起來。”陸建同志表示,“規模化的農業生產需要先進農機和灌溉設施的
引入,要讓‘大機器’走進田野、協助農民。”而對于如何打造掌握先進技術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他表示,要積極引進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高素質的農民群體,開展“掃盲”行動,上好“農民黨課”,宣講“農村新風”,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革除農村封建陋習,移風易俗,讓新時代鄉風融入農村發展和群眾生活。如此,“技術”、“機器”、“人”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推進鄉村振興走好科技富農路。
作者:趙志新 來源:河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