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合肥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赴衡山縣白云村、永和鄉‘學思踐悟’二十大精神暑期社會實踐團”探訪了白云村影戲展演館與當地的影子戲世家,開展了有關皮影文化發展歷史的調研活動。
團隊找到了位于白云村村委的衡山影戲展演館,并與館長兼傳承人王師傅相接洽,王師傅十分熱情地回答了團隊成員對影戲表演的各種問題。隨后,團隊來到王師傅家中聽他講述皮影的發展史:衡山影戲約于清順治年間(1644)年出現,在解放后飛速發展形成了今天的衡山影戲。在參觀王師傅家戲臺時,王師傅介紹:衡山影子戲以二人包打包唱的形式演出,往往一人要操作多個人偶,難度極高;演出時的唱腔用的是地方方言的平四調,廣泛吸收了戲曲、佛道音樂、民間小調的精華,圓潤甜美,鏗鏘有力,獨具特色。
(圖為團隊成員聽王師傅講述皮影歷史。合肥工業大學 張比榮 攝) 談及參與到影戲中的新生力量的狀況,王師傅笑著說:“衡山影子戲并不缺乏年輕血液”。本以為由于收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社會超快發展的影響,影戲的文化傳承會出現問題。但出乎意料的是,得益于互聯網的傳播、政策的支持和青年一代觀念的改變,當下有很多青年愿意學習影子戲。
在最后,王師傅激情表演了原汁原味的衡山影子戲《北國打關》。隨著鑼鼓一聲響,故事便開始了。幕上兩具人偶時而刀槍相見、快意拼殺,時而停頓、抬手理辯。故事以北國將領黃龍彪欲攻打中原開始,最后以黃龍彪被馬彪以戰爭勞民傷財為由勸降結束,表達了中華文化以和為貴的思想和以民為本的思想,使我們驚嘆于衡山皮影的獨特韻味和中華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
(圖為王師傅表演《北國打關》。合肥工業大學 張比榮 攝)
(圖為團隊成員與皮影傳承人的合影。合肥工業大學 張淵杰 攝) 本次皮影文化的調研,我們用筆墨記錄下了衡山皮影的光輝歷史,用鏡頭記錄下了衡山皮影的精彩瞬間。團隊成員了解了衡山皮影的特點與發展歷史,同時也使更多人感受到了衡山皮影的魅力。衡山影戲作“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必定會在歷史的舞臺上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