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為體驗涇縣桃花潭自然風光和發掘深厚文化底蘊。7月11日下午,合肥大學“合”你青春助力,“涇”彩鄉村振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重點團隊前往桃花潭參觀學習,領略桃花潭獨特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團隊成員率先來到文昌閣,“文昌”有文運昌盛之意。翟氏家族曾成立過震川文會和文昌會兩個文學團體,被譽為涇縣的“書香門第”。走到龍舟展示廣場,講解員介紹到,桃花潭作為端午節賽龍舟地點已經持續了十一年。從橋上望向右前方,屋頂層層抬高的建筑是團隊成員接下來前往的地點——翟氏宗祠。該宗祠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因建筑年代久遠,建筑規模宏大,成為安徽省內保存下面積最大的祠堂且被羅哲文稱作“中華第一祠”并題寫匾額。祠堂前立有四根石柱,兩邊各有一對抱鼓石和石獅,形成威嚴的守衛之勢。講解員提到,石獅的造型獨特,獅頭龍身,這種形態在傳統文化中較為罕見。雄獅爪下的繡球,象征著權利和吉祥,雌獅爪下的小獅子代表著子孫綿延和家族興旺。團隊成員對石獅的雕刻工藝精湛表示驚嘆,細節之處盡顯匠人之心。獅子的眼神、毛發到龍身的鱗片、紋路,刻畫得栩栩如生,展現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


步入祠堂內部即可看見天井,空間寬敞明亮。中堂供奉著翟氏家族的列祖列宗,香火不斷,表達著后人對先祖的敬仰與緬懷。兩側的廂房內,則展示了翟氏家族的歷史文獻、族譜資料以及歷代名人的畫像和事跡介紹,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了家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告別翟氏宗祠,團隊成員來到了老街。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地居民大多從養蠶種地的傳統行業發展到農家樂等現代旅游產業,這樣的轉變不僅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而且助力了鄉村振興。桃花潭地理位置優越,山脈與黃山接壤,潭水通過青弋江和蕪湖相連,由多條河流匯聚而成,水上交通非常發達。

隨后,講解員向團隊成員講述了一件趣事:李白受汪倫寫信邀請而來,信中說“此地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李白很高興,以為有十里的桃花,一萬家酒店,來到此地才發現“十里桃花”是一渡口的名字,“萬家酒店”是一萬姓的老板開的酒店。但后來汪倫還是好酒好菜招待,帶李白游山玩水,兩人結下深厚情誼。待二人分別之時,李白寫下著名的《贈汪倫》,以此送別汪倫。來到青弋江旁,講解員介紹到,青弋江水路運輸非常便利,最繁華時也被稱作“小上海”。抗戰時期,它是皖贛兩地的貨物集散地。1939年2月,葉挺也如千年前的李白般,為自己崇敬的周恩來送行。修長的竹筏不僅載著兩位偉大人物,還載著黨的意志。
本次“桃花潭之旅”,團隊成員們重返跨越千年的古地,感受到了其獨特的人文和歷史底蘊,也見證了時代變遷下嶄新的桃花潭。團隊成員們與桃花潭的故事告一段落,文化傳承和鄉村振興新的篇章正在開啟。
(攝影:虞睿揚 賈凱淞 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