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創新文化尋,匠心獨運藝術承
三下鄉網蘇州7月23日電(通訊員 侯雪 許蕓
)為了更好提升文化自信,發展創新驅動的新動力,7月23日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蘇間記”團隊尋訪蘇州,于絲綢博物館、昆區博物館和平江路展開了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親身體驗中感悟非遺創新,傳承藝術文化。
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同時它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連結著民族情感,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層次的文化基因,是人類創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載體。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有助于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蘇州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其非遺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蘇州絲綢博物館設有多個展區,包括歷史館、現代館、少兒科普館、桑梓苑、絲織機械陳列室、錢小萍絲綢文化藝術館等。其擁有豐富的館藏精品,包括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文物級藏品700余件,以及各類標本及資料藏品3000余件。其中不乏如天鵝絨織機、漳緞織機、云錦織機等珍貴的絲綢機械和織造工具,機器之龐大,工序之精密細致,無不令團隊成員驚嘆。蘇州絲綢博物館聯合數家蘇州市小學,聯合展出小學生關于非遺文化傳承創新的作品,兩個時代于此連接,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的方式生動詮釋“傳承”二字。

圖為團隊成員在蘇州絲綢博物館合照 許蕓攝
圖為蘇州絲綢博物館內織器 許蕓攝平江路是蘇州古城保存最完整的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有著“一條平江路,半部蘇州史”之譽。街道兩旁還保存著許多歷史名人故居、文藝工作室以及傳統手工藝店,如蘇繡店、木刻店等,這些建筑和店鋪不僅展示了蘇州的傳統文化,也體現了蘇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平江路上有許多手工藝店提供DIY制作體驗,團隊成員就見到了漆扇的制作過程。此外,街區內還有昆曲博物館,團隊成員在此處體驗到了蘇州獨特的曲藝文化。昆曲,原名“昆山腔”簡稱“昆腔”,發源于14世紀中國的蘇州昆山,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之一。明代嘉靖、隆慶年間,音樂家魏良輔等人對昆山腔進行全面改革和創新,總結唱曲理論,建立昆腔歌唱體系,稱為昆曲。其聲細膩婉轉柔和,故有“水磨腔”之稱,很快風行開來。

圖為平江路漆扇制作 許蕓攝

圖為團隊成員在平江路昆曲博物館前合影 許蕓攝
通過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南財學子深入了解了非遺文化,有利于文化財富的傳承,筑牢青年學子的精神脊梁,提升個人素養與審美能力,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更好地為美好中國夢的建設貢獻出自身的力量。
投稿: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 侯雪
審稿: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 許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