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沂水長,沂蒙山水映朝陽。映朝陽,軍民魚水,情深似海洋。”為賡續沂蒙精神,團隊成員親感沂蒙山水,深入紅色景點。七月十九日,團隊來到了沂蒙抗戰紀念場館。
圖為沂蒙革命紀念館
通過此次參觀,團隊成員了解到“沂蒙”同抗日戰爭密切相關。“沂蒙”一詞并非自古便存在,而是最早出現在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5月,受黨中央指派,郭洪濤從延安來到山東擔任省委書記。在5月21日于泰安南上莊召開的干部會議上,郭洪濤作了《為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而奮斗》的報告,并提出創建以魯中沂蒙山區為中心的根據地。會后,郭洪濤將這個計劃致電請示毛澤東、劉少奇、張聞天以及中央局、北方局,并在電報中首次使用了“沂蒙”這個稱謂。毛澤東復電同意了在山東建立沂蒙山區根據地的戰略計劃,從此,“沂蒙”成為這方紅色土地的代名詞,沿用至今。
在沂蒙這片紅色熱土之上,發生過許多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戰役,戰士們拋頭顱灑熱血,保衛家園與土地上的人民。
1938年,臨沂戰役爆發。中國軍隊在張自忠和龐炳勛的指揮下,抗擊日本坂垣第五師團主力,成功解開了臨沂之圍,為臺兒莊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圖為臨沂戰役
1941年,我軍發起大青山突圍。面對日軍的“鐵壁合圍”大掃蕩,沂蒙抗日根據地的軍民進行了這次著名保衛戰,此戰展現了沂蒙軍民的英勇抵抗。
圖為大青山突圍雕塑
同年,我軍發起大崮山保衛戰。八路軍在袁達和于輝的領導下,與日軍展開激戰,最終因形勢嚴峻而撤離,此戰中陳若克等烈士英勇犧牲。
圖為大崮山保衛戰油畫
1943年,南北岱崮阻擊戰爆發。魯中軍區的八連指戰員在南北岱崮阻擊日軍,以較小代價取得了重大勝利,此戰展現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英勇抵抗。
圖為崮阻革命遺址
團隊成員還參觀了共青團會展室和青救會展室,聆聽講解員的生動講述,并同工作人員交談心得體會。通過此次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們了解到了在戰爭的背后,還有土地上的熱血青年,滿懷愛國激情,投身抗日武裝斗爭。
抗日戰爭爆發后,在強敵壓境、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山東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組成“青年抗日救國會”,滿懷愛國激情,紛紛投身抗戰。全省青年們面對日偽軍的瘋狂“掃蕩”,展開針鋒相對的“反掃蕩”斗爭。從一般的戰爭動員與戰時服務,到組織武裝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從以學運為主體到以農村青年為主體;從局限于上層到深入廣大勞動青年;從各地分散活動到趨向全省統一。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正是上下協力,軍民齊心,這才鑄就了沂蒙精神。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作為中國共產黨締造并領導的一個具有光榮歷史和革命傳統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更是自誕生以來不斷發展壯大,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青年,始終站在革命和建設的前列。除了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建立新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進程中更是發揮了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為黨培養、輸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穿歲月峰頭,伴歷史云煙,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走過百年風雨征程,仍熠熠生輝。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團隊成員更深刻地感受到沂蒙的深厚紅色底蘊。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老區黨政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了沂蒙精神,現如今仍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機和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應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將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