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年代,有這樣一群女性,她們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民族的希望,用無私的大愛與堅定的信念,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英雄贊歌。她們就是被譽為“紅嫂”的明德英、祖秀蓮、許來英,三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女性。七月二十二日,小分隊前往沂蒙紅嫂紀念館,親感紅嫂精神,致敬巾幗英雄。
圖為明德英展室
小分隊隊員首先前往紅嫂原型明德英展室,聆聽講解員的講述。在這里,小分隊成員了解到了明德英用乳汁救傷員的大愛無疆。抗日戰爭時期,在沂蒙山區那片血與火交織的土地上,明德英在將自己的乳汁喂進小戰士干裂的口中,挽救了一名革命戰士的生命。明德英的事跡,是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更是對“軍民魚水情”最生動的詮釋。
圖為明德英展室
小分隊成員更深入的了解了作為紅嫂原型之一的祖秀蓮以家作戰地醫院守護傷員的事跡。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祖秀蓮的家成了八路軍的臨時戰地醫院。她不顧個人安危,日夜照料傷員,用一雙勤勞的手和一顆善良的心,為戰士們撫平傷痛,給予他們重生的力量。她的家,因愛而溫暖,因奉獻而偉大。祖秀蓮用自己的行動,展現了中華民族女性的堅韌與柔情,她的故事,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
圖為祖秀蓮
團隊成員們也深受在后方手縫軍鞋的許來英的事跡感動。用她那靈巧的雙手,一針一線地為前線戰士縫制軍鞋。每一雙鞋都承載著她對戰士們的深情厚誼,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著對戰爭能夠取得勝利的渴望。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著抗日斗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深刻內涵。許來英的故事,是千千萬萬普通婦女支援抗戰的縮影,她們用勤勞和智慧,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圖為祖秀蓮(左一)
著名作家劉知俠1961年以紅嫂原型之一的明德英乳汁相救的事跡為背景,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此后,小說相繼被改編成京劇《紅云崗》、舞劇《沂蒙頌》、電影《紅嫂》及各種地方劇,極大的弘揚了紅嫂精神,推動以紅嫂精神為精髓的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并在代代相傳中演繹出偉大實踐。
圖為《紅嫂》宣傳畫
小分隊參觀紅嫂紀念碑,在碑下獻上花朵以表敬意。戰爭年代,以“紅嫂”為代表的沂蒙女性,用生命、鮮血和骨肉支援著前線,一個個感天動地的故事,昭示著“紅嫂”的人性光輝,此碑是對她們舍生忘死的英雄壯舉之銘記。
歲月悠悠,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但紅嫂們的精神永存。今天,我們對“紅嫂”的紀念,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對自己的英雄女兒的紀念,是新生的一代對革命先烈的致敬。她們以平凡之軀,書寫了不凡的篇章;以柔弱之力,撐起了民族的脊梁。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的“紅嫂”有的已經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們身上的那種“紅嫂精神”,通過她們的子女以及她們撫養過的革命后代,延續傳承,從沂蒙山區走向全中國,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犧牲奉獻、報效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