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團中央關于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號召,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赴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中華文化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的8名團員展開了一場名為“探訪古建筑”的社會實踐活動。8月2日,團隊成員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山西省晉中市平遙古城,探訪這座承載著豐厚歷史文化的古城,努力成為文化傳承的積極參與者和未來發展的策劃者。


(1))

圖為實踐團出發照
平遙古城,作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墻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三年。實踐團隊深入其間,發現這座城市的街道布局呈現出獨特的“井”字形狀,主要的南大街、北大街、東大街和西大街交匯于此,每個街道口都伴隨著城墻和城樓的矗立,如同歷史的守護者。

圖為實踐團隊城樓合照
首先,團隊通過與當地歷史學者和專家的交流,深入了解了平遙古城作為中國古建筑重要代表之一的獨特價值。他們參觀了多個古建筑,從城墻到廟宇、民居,每一處都是歷史的見證者。通過觀察和記錄,團隊成員們詳細了解了古建筑的建造工藝、結構特點以及歷史背景,對于每一座建筑的保護和修繕提出了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在探訪中,實踐團隊不僅了解到平遙古城的結構和布局,還深入到雷任民曾居地。在探訪雷任民曾居地時,實踐團隊被歷史的藝術與建筑結構深深吸引。這座故居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當地人民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情感。團隊通過學習其建筑風格、裝飾藝術和功能布局,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古建筑精湛工藝和文化意義的理解。

圖為實踐團隊探訪雷任民曾居地
實踐團隊還深入到平遙古城的社區和居民之中,了解當地居民對于古建筑的情感聯系和生活方式。他們與居民進行了溝通,了解到古建筑在當地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影響,以及他們對于古城保護和發展的期待。這種深入的社區參與使實踐團隊對于文化傳承有了更為深刻的體驗,
實踐團隊參觀了平遙古城內的多處文物保護項目,包括古建筑、石刻、古井等,并與當地的文物保護專家和工作人員交流,了解不同文物的修復技術、材料選擇以及文物保護的法律政策。團隊成員們還親自參與了一些文物修繕工作,體驗并學習傳統修繕技藝,例如傳統木結構建筑的榫卯結構復原和石雕修復技術。

圖為實踐團隊參觀文物
通過走訪調研,實踐團進一步認識到山西古建筑的獨特魅力,得天獨厚的環境因素讓古建筑長久留存,例如山西地處內陸鮮有自然災害與戰爭。但由于缺乏古建筑保護意識以及修繕資金與技術等原因,導致一些古建筑損壞坍塌。
因此,團隊成員開展了關于互聯網數字化與古建筑保護結合的討論,認為,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技術、3D建模與展示、在線教育平臺等,可以極大地提升古建筑的全球可視性和教育普及性。通過建立一個綜合的數字化平臺,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學者遠程參與,還能為古建筑的修繕籌集資金和技術支持,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
此次實踐活動中,實踐團成員在學思踐悟中了解到中國古建筑的精美與恢弘。這次實踐不僅僅是一次對古建筑的實地調研,更是一次對文化傳承和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團隊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平遙古城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將古建筑的珍貴文化傳統傳承給后代,并為中國文化的復興與傳播貢獻智慧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