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傳承紅色文化,繼承革命基因,學習家鄉革命背景于發展歷程,2024年7月20日,由淮北師范大學“百年百圖展黨史,點亮八皖譜新篇”志愿者來到了蚌埠市博物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主要任務在于收集紅色故事,緬懷革命烈士,感悟紅色文化,傳承的紅色血脈。
志愿者事先了解了蚌埠博物館。蚌埠市博物館成立于1974年,原址位于蚌埠市科學文化宮。蚌埠市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約3.4萬平方米,展陳面積約1.2萬平方米,分為“孕沙成珠——蚌埠歷史文化陳列”、“流動的文明——淮河歷史文化陳列”兩個基本陳列,以及“梳影寶鑒——館藏精品銅鏡展”、“翰墨丹青——館藏古代書畫作品展”、“‘記憶流年’——蛙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三個專題陳列。還配備兩個臨時展廳,用于引進精品展覽。此外,館內還設有““鏟釋天書’——考古體驗廳”、“4D影院”等特色互動體驗區。新館開館被評為“2015安徽省轄市最具影響力十件大事”。

圖為蚌埠市博物館簡介碑。通訊員 潘嚴寒 供圖
踏進展館,隨著志愿者移步進入左側展廳映入眼簾的是抗美援朝主題展。70多年前,美國悍然發動對朝鮮的全面戰爭,并不顧中國政府多次警告,把戰火燒到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之上。危急關頭,黨中央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果敢承擔起保衛和平的歷史使命。這是二戰結束后第一場大規模的國際性局部戰爭,在極不對稱、極為艱難的條件下,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高舉正義旗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到達二樓首先進入古代歷史文化陳列館,藏各類文物一萬余件(套),既有數十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豐富遺物,也有進入歷史文明各個時期的陶瓷器,青銅器、玉器、書畫及古籍善本等,其中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青花纏枝牡丹紋獸耳蓋罐,雙墩刻劃符號、青銅等具有代表性的館藏珍貴文物,這些藏品是反映蚌埠歷史沿革的實物載體,有著重要的科學、藝術與歷史價值。志愿者們駐足在一件件精美的瓷器面前,不禁感嘆起古人的智慧,那一件件瓷器仿佛也在訴說著它們自身的故事。
接著便來到了近現代歷史文化陳列館,志愿者們了解蚌埠是南北交通的要道,鐵路交通十分的發達。清代津浦鐵路從蚌埠進過,經濟文化得以發展。工商各業興旺,孕育了近代工業的萌芽。社會風貌日新,解放戰爭時期,解放了南京大量兵馬糧草,軍需物資都集中在蚌埠準備,蚌埠成了打過長江的跳板,解放南京的基地。

圖為津浦鐵路火車模型。通訊員 潘嚴寒 供圖
當來到歷史文化陳列·當代部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渡江戰役總前委員會孫家圩子舊址會議室蠟像。志愿者們了解到1949年3月22日—4月5日,鄧小平、陳毅、譚震林、粟裕在孫家圩子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渡江作戰方案,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會議同時決定成立我軍第一支海軍部隊。解放后,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全市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齊心協力,依托資源與交通優勢,以頑強拼搏和奮斗進取將蚌埠改造為皖北工業基地。

圖為渡江戰役總前委員會孫家圩子舊址會議室蠟像。通訊員 潘嚴寒 供圖
隨著日腳漸移,天邊漸漸染上了淡淡的橙紅色,暮色悄然降臨。在這個寧靜的黃昏時刻,志愿者悄悄地走出來場館。經過一代代革命先烈和勞動人民至死不渝,頑強拼搏的功績,才有了今天的中國,志愿者此次參觀學習,在志愿者心中“傳承紅色記憶,學習紅色文化,永遠跟黨走,在黨的帶領下為家鄉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煥發新的生機。”的種子也在悄然萌發。
(通訊員 潘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