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非遺技藝在當代的蓬勃生命力,西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傘下千年韻,藝興百業新”暑期社會實踐隊前往四川瀘州,開啟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油紙傘文化溯源與產業賦能之旅。從古法工坊的指尖溫度到工廠的機械轟鳴,從深山竹林的原料基地到都市課堂的文化傳播,青年學子以腳步丈量傳統工藝的活化之路。
堯壩尋蹤,傘影千年
7月17日,煙雨浸潤的堯壩古鎮青石板上,實踐隊員的目光穿梭于飛檐斗拱間,尋覓著沉淀千年的油紙傘文化基因。古街斑駁的墻垣、老鋪陳設的傘具,無聲訴說著油紙傘與巴蜀生活的血脈相連。一把把油紙傘,撐開的不僅是遮風避雨的實用匠心,更是一部行走于市井煙火中的立體史書。
圖為實踐隊員合影。王熙禾供圖
畢館問藝,匠心初探
18日晨光熹微,實踐隊踏入畢六福油紙傘博物館。國家級傳承人畢六福先生親自導覽,指尖輕撫百年傘骨,聲音低沉而飽含深情:“傘字頂天立地,是大人庇護著四個小人,寓意多子多福、家族責任;傘形團圓,象征家和國興;‘油紙’諧音‘有子’,更是婚嫁添丁的吉祥信物。我們做的不僅是遮雨的器具,更是千年的文化血脈。”
圖為實踐隊于畢六福油紙傘工坊學習。王熙禾供圖
博物館深處,96道工序的工具靜靜陳列,訴說著手藝的繁復與苛刻。在畢老的示范下,隊員們一步步嘗試穿線、網邊、扶傘定形。
圖為實踐隊員制作油紙傘骨。王熙禾供圖
午后,畢六福先生工作室內,桐油的氣息在光影中浮動。面對實踐隊的鏡頭與采訪,這位與油紙傘相伴一生的國家級傳承人,袒露了深沉的責任與灼見:“守藝不是守舊。讓年輕人愿意學、愿意用,才是真傳承。”他期待學子們以新媒體技術為古老技藝插上傳播之翼。
工坊探新,古藝今聲
7月19日,實踐隊將目光投向分水嶺鎮油紙傘廠。傘骨打孔的電鉆聲取代了手工鑿刻,傳送帶勻速輸送傘件,工人分區組裝,簡易流水線使日產量提升近三倍,但穿竹骨、糊傘紙、刷桐油等核心環節,仍需匠人指尖把控力道與節奏。廠長拾起一把半成品傘解釋:“機械省了三分力氣,但傘骨弧度是否流暢、桐油厚薄是否均勻,仍要靠老師傅的眼和手。非遺的魂,終究在‘人’不在‘器’。” 隊員們凝視著工人指間翻飛的竹絲,恍然領悟:這條流水線串聯的并非冰冷的零件,而是千年手藝在當代務實求存的智慧軌跡。
圖為當地村鎮婦女制作油紙傘。王熙禾供圖
竹濤聽風,產業筑基
7月20日,實踐隊深入納溪區大旺竹海,翠浪翻涌間,林業局負責人描繪“綠竹生金”的藍圖:“我們以‘公司+基地+農戶’為鏈,讓鄉親守著竹林能致富。”隊員目睹標準化竹材如何從林間走向工坊,成為撐起非遺產業的堅實脊梁。翌日,金竹紙業廠房內,傳統皮紙在現代流水線上蛻變新生;桐梓村熬桐現場,青煙繚繞中,一滴滴金黃桐油,封存了古法智慧的精粹。
圖為實踐隊走訪大旺竹海工廠。王熙禾供圖
童心繪傘,薪火相傳
非遺的種子更需播撒未來。實踐隊調研結束學習后,在四川綿陽社區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油紙傘“美育+勞育”課,筑牢孩子文化意識與勞動觀念。孩子們小手緊握傘骨,彩筆繪就童真。歡聲笑語中,傘面綻放的不只是斑斕圖案,更是文化自信的嫩芽。實踐隊將瀘州之行的深厚積淀,轉化為滋養青少年的美育甘泉。
圖為實踐隊舉行社區活動。王熙禾供圖
從鄉村到城間,從深山作坊到都市課堂,實踐隊以油紙傘為軸,串聯起文化根脈守護與產業創新振興的雙軌。當青年之手觸摸千年竹骨的韌性,當孩童之筆點染非遺的未來色彩,一把油紙傘撐開的,已不僅是詩意煙雨,更是一條傳統技藝賦能百業、振興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通途。傘下千年韻,正由青春之力續寫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