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建功正當時,鄉土振興譜新篇。”在鄉村振興戰略縱深推進的浪潮中,天津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康潤鄉土,智煥鄉遺”實踐團懷揣赤子之心,于7月中旬奔赴天津市靜海區大邱莊鎮、濱海新區小王莊鎮及河北省唐山市灤州市,開展為期二十余天的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團隊以“健康守民安、非遺續文脈、科技賦新能”為抓手,將高校智慧融入鄉土大地,用青春行動書寫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
問需溯源——調研察痛點,精準定方向 實踐團深知精準幫扶始于精準認知,在三地走訪中,成員們敏銳捕捉到鄉村發展痛點:灤州西灰山村書記黃江川坦言,村里老人多,醫療知識接受難、易遭詐騙,這是最揪心的事;同時,如何拓寬青少年現代農業科技視野、激發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也是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圖為實踐團及指導老師與大邱莊鎮共建座談會 莊曉娜供圖
經過多次討論與調研,實踐團鎖定三大痛點:老年人醫療知識薄弱、青少年科普資源匱乏、非遺傳承吸引力不足。團隊負責人牟弘表示:“村民的需求就是我們的方向。”據此,團隊精準施策——灤州西灰山村側重反詐宣傳與AI醫療科普;胡連莊村聚焦趣味科學與急救技能;小王莊鎮深耕非遺剪紙與健康文化調研,確保服務“滴灌”至需求“根部”。
康護為民——科普強技能,智慧筑安康 針對健康短板,實踐團雙管齊下。在胡連莊村,針對青壯年外流、老幼居多的現狀,實踐團開設急救技能培訓,介紹中暑、溺水等常見隱患,讓30余名村民與青少年掌握心肺復蘇、海姆利克急救法等實用本領,切實提高了老人兒童們應對突發意外的能力。村民王大娘笑言:“現在知道咋自救了,心里踏實多啦!”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小朋友和村民們科普急救技能 莊曉娜供圖
在灤州西灰山村,面對老人用藥知識難記、易受騙問題,團隊結合真實案例揭露冒充他人、虛假保險、投資陷阱等詐騙手法。黃江川書記肯定道:“前陣子就有老人差點被騙,你們講的案例太及時了!”同時,團隊利用AI動畫演示疾病預防與用藥知識,讓專業內容通俗易懂,填補鄉村安全用藥“最后一公里”。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村民們科普反詐與醫療健康 莊曉娜供圖
為回應“鄉村藥房管理亂、服務效率低”難題,實踐團依托人工智能專業優勢,與灤州市永安堂醫藥簽署合作協議,搭建“智慧藥房”落地平臺。該項目旨在運用AI技術優化藥品管理、提升服務效率,為破解鄉村醫藥“卡脖子”難題提供科技方案,切實以“智”力守護鄉土安康。
圖為實踐團在灤州市永安堂醫藥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后的合影 趙丹丹供圖
科創興農——科技賦動能,實踐育情懷 鄉村振興離不開對土地的深情與科技的賦能。面向青少年科學啟蒙薄弱問題,團隊設計的智能大棚、智慧灌溉等現代農業科普課程,以趣味化宣講打開孩子們的科技視野,讓科學種子在童心扎根。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小朋友科普現代農業科技 莊曉娜供圖
在靜海區云峰農業科技園,成員們挽袖參與采摘、套袋等農事勞作,沉浸式體驗既淬煉了吃苦耐勞的意志,更讓大家深刻理解“科技興農”的迫切性。團隊計劃向當地推廣“MECS”氣象軟件助農避災減損、搭建農產品電商平臺拓展銷路,以科技賦能智慧農業。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新農人合影 莊曉娜供圖
文脈賡續——非遺活傳承,匠心潤童心 文化傳承行動讓非遺在鄉土煥發生機。著眼冀東地秧歌傳播困境,實踐團專程拜訪省級傳承人劉永建、縣級傳承人張艷波,參觀地秧歌收藏館。“秧歌和戲曲一樣,有自己的行當。”劉永建老師深情講述地秧歌的悠久歷史與挑戰,隊員們則通過聆聽歷史、學習經典動作、鏡頭記錄技藝細節等方式,為這項古老技藝留存珍貴資料,張艷波感慨:“你們來傳,老祖宗的東西就有希望!”
圖為實踐團成員拜訪冀東地秧歌非遺傳承人 趙丹丹供圖
實踐團隨后走進灤州市響嘡街道研山小學,將非遺傳承宣講搬進課堂。團隊生動講述冀東地秧歌起源,解析“妞、擓、丑、公子”行當特色,演示經典動作,賞析嗩吶韻律。孩子們在聽起源、學動作、賞韻律中觸摸地秧歌文化基因,燃起非遺興趣。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小朋友們講解冀東地秧歌非遺文化以及合影 趙丹丹供圖
在濱海新區小王莊鎮圣美園黨群服務中心的非遺剪紙課堂更顯溫情:從南北剪紙流派賞析到《百蝶圖》、《五谷豐登》等經典紋樣展示,再到手把手教學剪制紙花,50 余名孩子在剪紙創作中觸摸中華文化肌理,童真笑臉與紙花相映,讓非遺種子悄然扎根。成員說:“看到孩子們眼里的光,就知道非遺傳承有希望。”
圖為實踐團成員教小朋友們做剪紙 趙丹丹供圖
從健康守護到文脈傳承,從科技賦能到校地共建,天津科技大學“康潤鄉土,智煥鄉遺”實踐團以十余天扎實實踐,在鄉土大地留下青春足跡。實踐團負責人牟弘表示,團隊將持續深化“健康+非遺+科技”融合路徑,推進 “智慧藥房” 落地、舉辦鄉村科技文化節,讓高校智慧與鄉土需求深度交融,以久久為功的堅持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
通訊員 牟弘 李文瀅 吳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