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在這特殊意義的日子里,“冀土尋星火?宣講續榮光”暑期社會實踐服務隊懷著崇敬之心走進校史館,以“八秩薪傳,醫路致遠”為主題,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醫學精神溯源之旅。
上午11點,參觀活動開始。序廳氣氛莊重,暑期實踐隊成員先駐足于展示墻前,深入學習鐫刻其上的承醫精神“政治堅定,仁愛至誠。敬佑生命,甘于奉獻”、校訓“嚴謹、求實、勤奮、創新”及辦學理念“仁愛至誠,知行合一”,體會其中厚重內涵。經講解員介紹后,實踐隊同學們了解到,承德醫學院自1945年建校,經多次更名,已培養五萬多醫學人才。當年,在1945-1948年戰火中,冀東軍區衛生學校師生邊支援抗戰、參與解放戰爭,邊辦學治傷,詮釋醫者擔當。1948年遼沈戰役時,該校在朝陽溝建12座戰地救護所的事跡。“蓬勃新生,跨越發展”展廳內,熒幕上的影像資料吸引了所有人。承德醫學院在抗擊非典時醫護人員沖鋒在前、參與唐山大地震救援等重大災害中的突出貢獻,讓暑期社會實踐服務隊成員深受鼓舞。大家表示,這些事跡是承醫精神的生動體現,將激勵一代代學子踐行初心使命。
隨后,暑期社會實踐服務隊成員們跟隨講解員進一步參觀交流。“當年學校在抗戰烽火中孕育,條件極其艱苦,沒有固定的教室,師生們就以山洞為課堂,用樹枝在地上寫字;藥品匱乏,就上山采集中草藥,自己動手炮制。即便如此,沒有一個人退縮,大家心中都憋著一股勁,那就是學好本領,救死扶傷,為國家和人民貢獻力量。”
“支撐大家走下來的,正是那份對生命的敬畏、對醫學的執著和對國家的忠誠。就像1950年,學校組織醫療隊支援抗美援朝,報名的師生排起了長隊,有人甚至寫下血書,那股熱情和決心,至今想來都讓人動容。”
同時,在面對“仁愛致誠,知行合一”的八字校訓時,講解員無不敬畏的說到:“‘仁愛致誠’就是要心懷善意,真誠地對待每一個生命,這是醫者的初心;‘知行合一’則要求我們將所學付諸實踐,在救死扶傷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多年來,無數承醫學子正是秉持著這份精神,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在這場心靈的交流過程中,暑期社會實踐服務隊成員們時而認真記錄,時而點頭沉思。這場交流,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暑期社會實踐服務隊成員們真切感受到了承醫精神中那抹耀眼的“紅”—那是革命年代的熱血丹心,是建設時期的堅守奉獻,更是新時代醫者的責任擔當。大家紛紛表示,此次交流讓自己對承醫精神有了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在今后的道路上,一定會將這份精神傳承下去,用實際行動踐行醫者的使命與擔當。
講解結束后,暑期社會實踐服務隊成員們齊聚展館墻上的《承德醫學院賦》前,齊聲朗讀起來。“赤心紅醫,紫塞逐夢”的校史精神在朗朗的誦讀聲中傳遞,每一個字都深深烙印在大家的心中。參觀結束之際,全體成員在校史館內合影留念,將這一意義非凡的時刻永久定格。
撰稿:梁銘肸 張晨婧 高天澤
圖源:楊夢蕊 邢恩東
審核:馬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