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學院三下鄉團隊(高唐堂,戴永圣,段博偉,閆超杰,楊浩然,宣浩,楊帥,汪澤星)赴南京博物院開展文化賦能學習實踐活動紀實。
為深入貫徹文化強國戰略,引導青年大學生在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滁州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于[具體日期,2025年7月10日赴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開展了一場以“探千年文脈,傳時代薪火,筑振興之夢”為主題的深度文化學習與賦能實踐活動。本次活動旨在通過沉浸式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底蘊,激發青年學子文化自信,汲取智慧力量,思考文化在賦能鄉村振興中的獨特價值與實現路徑。
探·華夏文明之源:在歷史長河中感悟厚重底蘊
步入恢弘的南京博物院歷史館,團隊成員仿佛穿越時空隧道,置身于一部立體的中華文明史卷。從遠古時期的恐龍化石、原始先民的智慧結晶,到六朝古都的金戈鐵馬、明清江南的繁盛圖景,一件件珍貴文物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與輝煌。隊員們駐足于漢代金縷玉衣前,驚嘆于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與對生命永恒的追求;在六朝青瓷展區,感受江南文化的清雅靈秀;于《坤輿萬國全圖》前,體悟古人探索世界的開闊胸襟。講解員深入淺出的講解,配合多媒體技術的生動呈現,讓塵封的歷史變得鮮活可觸。同學們認真聆聽,細致記錄,在“吳風漢韻”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了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生命力與包容性,為文化自信筑牢了堅實的歷史根基。
觸·非遺技藝之美:在活態傳承中激發創新活力
本次實踐的重點之一是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團隊特意安排了在南京博物院非遺館的深度體驗環節。在“巧奪天工”展廳,蘇繡的精妙絕倫、云錦的燦若云霞、金陵剪紙的巧思靈動、宜興紫砂的古樸典雅……無不令隊員們嘆為觀止。大家圍繞“如何讓傳統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走進鄉村市場”、“如何利用新媒體手段傳播非遺文化”、“非遺產業如何帶動鄉村特色經濟發展”等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為后續思考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具體路徑積累了寶貴的一手素材和靈感火花。
燃·青春報國之志:在紅色記憶中汲取奮進力量
適逢重要歷史節點,團隊特別參觀了南京博物院的從近代中國的苦難深重,到仁人志士的救亡圖存;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奮斗,到新中國建設的偉大成就……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段段感人故事,生動再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提及一件具體展品或場景,如:渡江戰役相關展品/雨花英烈事跡展區]前,團隊成員神情肅穆,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感悟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無私的奉獻精神。這堂生動的“行走的思政課”,極大地激發了隊員們的愛國熱情和時代使命感。大家紛紛表示,要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特別是要思考如何將這份紅色基因和奮斗精神,轉化為服務鄉村、建設鄉村的實際行動。
思·賦能鄉村之路:在文化浸潤中明確責任擔*
一天的博物院之旅,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思想的升華。團隊成員不僅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對“文化”的力量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在返程的總結分享會上,隊員們結合所見所聞所思,踴躍發言: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鄉村蘊藏著豐富的民俗、手工藝、古建等資源,是文化振興的富礦。我們要學會發現和挖掘。”
“非遺不是躺在博物館里的‘古董’,它需要活化利用。我們可以探索‘非遺+文創’、‘非遺+研學’、‘非遺+鄉村旅游’等模式,讓文化成為帶動村民增收的新引擎。”
“紅色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可以打造紅色旅游線路、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既能傳承精神,也能促進鄉村發展。”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做優秀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更要做文化賦能鄉村的實踐者、創新者。把在南博感受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智慧,帶回鄉村,落到實處。”
(照片從左往右依此為:閆超杰,段博偉,汪澤星,楊浩然,高唐堂,戴永圣,楊帥,宣浩)
此次南京博物院之行,三下鄉團隊對后續深入鄉村開展實踐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指明了方向。隊員們帶著滿滿的收獲、深深的思考以及沉甸甸的責任感,即將奔赴鄉村一線。他們決心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核與時代價值,融入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探索文化保護傳承與鄉村產業、人才、生態、組織振興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用實際行動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讓蘊含在鄉土深處的文化力量“興”起來,為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探源中華文明,汲取前行力量,“知行”團隊的文化賦能實踐之旅,正揚帆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