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紀檢監察學院)“薪火童行青春志,法護心康筑未來”社會實踐團隊前往成都市青羊區黃田壩街道安康社區開展以“親子溝通傳遞溫暖,和諧共育點亮未來”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親子溝通宣講活動。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全部由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紀檢監察學院)的9名本科生組成,他們深入基層,用青春熱忱做帆,創新思維做槳,為兒童心理健康成長助力引航。
圖為社會實踐團隊合照。胡壹鳴供圖
(一)互動游戲開啟課堂,直面“愛”的表達差異為助力親子間搭建更有效的溝通橋梁,讓每一份愛都能被清晰感知。社會實踐團隊宣講員為社區的小朋友們帶來了有關“解決親子矛盾,促進親子溝通”的課堂,通過游戲互動、傳授技巧、分享交流等形式,幫助小朋們掌握親子溝通的技巧。
活動伊始,團隊宣講員以“烏鴉游戲”拉開序幕。參與者在聽到特定關鍵詞時做出反應,現場的40余名小朋友踴躍參與,過程中不時響起笑聲。“這個游戲就像平時和爸媽相處,有時候他們說的話我們可能沒馬上 get 到意思,就像沒聽清關鍵詞一樣。” 宣講員胡壹鳴在游戲結束后解釋道。
隨后的 “愛的打分” 環節中,小朋友們在紙上寫下對 “父母表達的愛” 的打分。7 歲的小雨打了 7 分,她小聲說:“媽媽每天催我寫作業,有點煩,但她會給我做愛吃的糖醋排骨。”10 歲的小宇則打了 6 分:“爸爸總說我玩玩具浪費時間,但他周末會帶我去公園。” 現場統計顯示,多數孩子的打分在 6-8 分之間。宣講員胡壹鳴并未對分數做評價,只是引導孩子們觀察:“大家發現了嗎?你們覺得爸媽對你們的愛,和他們說的話、做的事,好像有點不一樣?”
圖為團隊成員為社區兒童授課。陳梓涵供圖
(二)四步溝通法教學,孩子嘗試解讀沖突課程的核心內容,宣講員胡壹鳴圍繞“如何和爸爸媽媽說好話”展開,通過 “小明玩手機被母親責備” 的案例,拆解出四步溝通方法。“當媽媽說‘別玩了,你作業還沒寫呢’,小明第一反應可能是‘我才玩 10 分鐘呢’,或者干脆不說話。” 宣講員模仿著孩子的語氣說,“但這時候可以先停一下,聽聽媽媽后面還會說什么。比如媽媽可能會說‘我擔心你熬夜寫不完,明天起不來’—— 這就是傾聽的重要性。”隨后,宣講員講解了 “觀察四步法”:“先客觀說發生了什么,比如‘媽媽剛才把我的手機收了’;再想想自己的情緒,‘我有點生氣’;猜猜爸爸媽媽的想法,‘她可能怕我耽誤學習’;最后分析原因,‘我確實答應了寫完作業再玩,但沒做到’。”
在案例分析環節,孩子們嘗試用新方法解讀自己的經歷。8 歲的琪琪分享:“上次媽媽不讓我看動畫片,我哭了。現在想想,她可能是怕我眼睛累,而且那天我確實沒練鋼琴。” 話音剛落,旁邊的小朋友紛紛點頭。宣講員胡壹鳴補充:“沒有哪一種溝通方法是萬能的,只要愿意試著說、試著聽,就是好的開始。”
圖為社區兒童在課堂上積極發言。陳梓涵供圖
(三)團隊成員:用實踐守護兒童成長活動接近尾聲,團隊成員陳梓涵在整理材料時說:“看到孩子們從一開始不好意思說話,到后來主動分享和爸爸媽媽的故事,覺得特別有意義。我們希望這些方法能幫他們少一點誤會,多一點理解。”團隊成員胡壹鳴表示:“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親子溝通順暢了,家庭才能更和睦。接下來,我們還會繼續走進更多社區,用學到的知識為兒童心理健康出份力。”安康社區工作人員表示,此次活動是社區暑期 “少年軍校” 班的系列活動之一,后續將結合家長需求,開展親子共同參與的溝通工作坊,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了家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