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學習,回溯"人工天河"的鑿建歷程
在紀念館內,實踐團成員跟隨指引標牌,系統了解紅旗渠工程從艱難立項到全面竣工的全過程。展柜中陳列的修渠者攀崖鑿石時使用的鐵錘、鋼釬,墻上懸掛的泛黃老照片,以及"青年洞""凌空除險"等場景復原,將隊員們帶回那個戰天斗地的年代。當看到"一錘一釬一雙手,劈開太行穿山來"的實景展示時,隊員們紛紛感慨道"這些布滿裂痕的工具,分明是先輩們用血肉之軀刻下的精神圖騰。"


精神共鳴,從歷史豐碑到行動指南
"紅旗渠不僅是水利工程,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燈塔。"小隊隊員們在參觀后紛紛表示。作為土木工程和交通相關專業的青年學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當年3萬名林縣兒女在極端艱苦條件下,靠簡陋工具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工程,這種堅韌與擔當正是當代青年投身鄉村振興最需要的品質。隊員們一致承諾,將把紅旗渠精神融入后續調研實踐,聚焦太行山區道路修繕、水資源利用等現實需求,用專業知識破解發展難題。



薪火相傳,讓精神之渠永續奔涌
走出紀念館,隊員們再次重溫誓言"以青春之力接續奮斗,用專業之能服務'三農'。"此刻,渠水潺潺流淌,仿佛在訴說,從1960年代"劈山引水"到新時代"科技興農",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內核始終未變。這條流淌著民族脊梁的"人工天河",正通過一代代青年的傳承,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
“渠水潤鄉,‘砼’赴太行”小隊指導教師祝鵬程團隊成員秦旗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2023-01齊海舟 道路與橋梁2023-04王聚森 道路與橋梁2023-03石嘉薇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2024-01石朕赫 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2024-02王珺 工程管理2024-02李欣潔 工程管理2024-01譚朕宇 工程管理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