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橋戰役勝利80余載之際,8月2日至5日,南京財經大學三下鄉團隊走進黃橋,開展了一場集訪館、祭掃、做燒餅、宣講、拜訪烈士親屬于一體的紅色主題實踐活動。團隊成員通過深刻地體驗,探尋革命歷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
圖為黃橋紀念館內槍支陳列圖 劉舒供圖
圖為黃橋紀念館內軍衣、軍褲圖 劉舒供圖
圖為黃橋紀念館館內講解員講解及游客參觀圖 劉舒供圖
圖為紀念館館長講解“一條毛毯”故事圖 劉舒供圖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參觀紀念館圖 劉舒供
8月2日清晨,南京財經大學三下鄉團隊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館內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一段崢嶸歲月,從銹跡斑斑的步槍到泛黃的作戰地圖,從戰士們穿過的補丁軍裝到百姓支援前線的扁擔,無不訴說著當年的浴血奮戰。團隊成員們認真聆聽講解員的介紹,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關鍵信息。在“軍民魚水情”展區,當聽到當地百姓連夜趕制燒餅支援前線的故事時,不少同學眼眶濕潤。團隊成員潘穎表示:“課本上的歷史在這里變得鮮活可觸,革命先烈的犧牲精神讓我深受震撼。”
圖為團隊成員祭掃圖 劉舒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祭掃圖 劉舒供圖
隨后,團隊在黃橋公園烈士紀念碑前舉行莊重的祭掃儀式,全體成員列隊肅立,向革命烈士鞠躬致敬,默哀三分鐘以寄哀思。團隊代表手捧精心準備的白菊,緩步走向紀念碑,將鮮花整齊擺放在碑座四周,朵朵白花寄托著對先烈的深切緬懷。部分成員拿出紙筆,認真抄錄紀念碑上的烈士名錄,一字一句間飽含著對英烈的崇敬之情,還有同學輕輕擦拭碑身浮塵,用實際行動表達緬懷之意。
圖為團隊成員在當地學做黃橋燒餅圖 周歆妍供圖
祭掃結束后,為了更真切地感受當年 “軍民魚水情””的溫暖,8月2日,團隊決定走進當地,來到黃橋老字號燒餅店,體驗紅色美食的制作過程。非遺傳承人王師傅手把手教同學們揉面、調餡、分割、烘烤。“當年新四軍打仗缺糧,鄉親們把家里僅有的面粉拿出來做燒餅,冒著槍林彈雨送到前線。”師傅一邊示范一邊講述,“這燒餅里裹著的是軍民同心的情誼。”團隊成員們認真學習,從搟皮到包餡,最后成型,雖然手法略顯生疏,但個個神情專注。當第一爐金黃酥脆的燒餅出爐時,大家爭相品嘗,在煙火香氣中感受那段特殊歷史里的溫暖力量。
圖為團隊成員與學生一起參觀圖 劉舒供圖
圖為當地學生與團隊成員在館內合影 劉舒供圖
讓紅色歷史變得可知可感,助力紅色基因融入童心。8月3日至4日,“烽火黃橋,赤心傳薪”三下鄉實踐團隊宣傳組特別策劃紅色研學活動,帶領當地 20 余名小學生走進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志愿者們提前備好講解素材,化身 “紅領巾講解員”,著重為孩子們講述銹跡步槍、補丁軍裝等文物背后的戰斗故事,用生動語言還原百姓支前場景。孩子們瞪大雙眼認真聆聽,指著泛黃的作戰地圖追問細節,不時舉手提問 “戰士們吃什么”“燒餅怎么送到前線”,互動熱烈。參觀結束后,大家在紀念館主題雕塑前整齊列隊,進行合影留念。
圖為部分團隊成員與劉德平同志合影 劉舒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劉德平同志現場圖 劉舒供圖
活動的最后,幾名團隊成員專門來到南京,拜訪了黃橋戰役親歷者劉史明兒子劉德平同志,一起傾聽他講述父親劉史明與徐緒奎烈士的戰友情,以及兩代人跨越八十多年為烈士尋親的動人故事。據劉德平同志所述,他父親劉史明苦苦尋找徐緒奎烈士的遺體數十年,最后通過那一顆金牙找到他。每每講到動容之處,劉史明同志都止不住地哽咽。團隊隊長周歆妍表示:“這跨越八十多年的尋找與堅守,不僅是兩代人對烈士的深情告慰,更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輩間生死與共的戰友情誼,這種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傳承紅色基因,銘記歷史使命。”
圖為團隊成員在紀念館館前集體合影 劉舒供圖
此次黃橋之行,南京財經大學三下鄉團隊用腳步丈量紅色土地,用心靈感悟革命精神。團隊指導老師表示:“實踐活動讓同學們在歷史現場受教育、長才干,真正理解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深刻內涵。”同學們紛紛表示,將把此次實踐收獲轉化為學習動力,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傳承紅色血脈,勇擔青春使命。
通訊員:潘穎、徐菀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