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尋跡鄉韻”團隊前往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泰安鎮華豐村林里豆腐坊開展實地調研與實踐探訪。通過深入觀察豆腐坊的運營模式、文化呈現及技藝傳承,團隊成員不僅近距離觸摸到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更對傳統產業如何激活鄉村價值形成了深刻思考,為青年參與鄉村發展積累了第一手素材。
功能融合:“前店后廠”激活鄉村消費場景
步入林里豆腐坊,其空間布局的功能性設計成為團隊關注的首個焦點。工坊被清晰劃分為兩大區域:左側為豆腐生產區,石磨、木漿桶、壓榨架等傳統工具有序排列,老師傅遵循浸泡、研磨、煮漿、點鹵、壓制等工序制作豆腐,傳統工藝的煙火氣隨豆香彌漫;右側為消費體驗區,原木桌椅搭配暖黃燈光,食客可即時享用剛出爐的豆腐腦、豆漿等產品。
團隊觀察發現,這種“前店后廠”的模式實現了生產與消費的有效銜接:一方面,透明化的制作過程滿足了游客對傳統工藝的觀賞需求,增強了體驗感。另一方面,即時消費直接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形成“工藝展示—體驗消費”的閉環。成員們認為,這種小而精的運營思路,為鄉村閑置資源轉化為消費場景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圖為林里豆腐坊早餐店 通訊員王瑞琦攝
文化嵌入:農具農產構建鄉土敘事空間
調研中,豆腐坊內的細節陳設引發團隊對鄉村文化呈現方式的思考。角落的編織籃里整齊碼放著本地黃豆、綠豆等雜糧,墻角倚著的鋤頭、鐮刀等老式農具,其木柄上的包漿記錄著歲月痕跡。這些看似隨意的布置,實則是對鄉村生活場景的真實還原。
“豆腐坊不僅是生產場所,更像一座微型農耕文化博物館。”團隊成員表示,農具承載著村民的勞作記憶,農產品體現著本地物產特色,二者與豆腐制作場景相互呼應,讓到訪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時,自然觸摸到鄉村的歷史肌理與生活溫度。這種“無刻意展示卻處處是文化”的呈現方式,為鄉村文化的活態傳承提供了新思路。

圖為工坊陳列的雜糧與老式農具 通訊員王瑞琦攝
技藝傳承:可視化流程破解“傳幫帶”難題
不同于傳統作坊的經驗化操作,林里豆腐坊的墻壁上繪制著《豆腐古法制作流程圖》,從“選豆—浸泡”到“點鹵—壓制成型”,每一步工序都標注著具體細節與操作訣竅。團隊觀察到,不少村民和游客會駐足觀看,孩子們更是圍繞流程圖追問工藝原理。“以前做豆腐靠‘手感’,現在有了流程圖,年輕人想學就有章可循。”豆腐坊孫師傅的話讓團隊深受啟發。成員們認為,這種將隱性經驗轉化為顯性知識的做法,打破了傳統技藝“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局限,通過可視化、標準化的呈現,讓老手藝更易被年輕一代接受和學習。在李師傅的指導下,團隊成員親身體驗豆腐制作,更深刻體會到傳統技藝在現代語境下傳承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圖為實踐隊員體驗制作豆腐 通訊員王瑞琦攝
實踐感悟:小作坊里看見鄉村振興大文章
此次調研讓成員們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并非宏大敘事,而是藏在豆腐坊的功能設計、農具陳設、技藝傳承等細節中。林里豆腐坊以小切口激活鄉村產業、文化、人才等要素的實踐,證明了傳統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潛力。“青年參與鄉村振興,首先要讀懂鄉村的價值。”成員們認為,將進一步整理調研成果,讓更多人看到傳統手藝的現代生命力,同時也希望通過專業知識,為類似鄉村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路,讓青春力量真正融入鄉村振興的實踐中。

圖為實踐隊員與豆腐坊手藝人合照 高澄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