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態地質,推進流域高質量發展——長安大學赴黃河流域“黃河科考,強國有我”暑期社會實踐上游隊考察調研報告
時間:2023-08-30 關注:
摘要: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在生態涵養、文化傳承以及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今,在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大背景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千秋大計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為深入了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尋求科學可行的解決方案,長安大學赴黃河流域“黃河科考,強國有我”暑期社會實踐上游隊緊緊圍繞黃河上游重大水利工程、地質災害、生態保護和黃河地質文化四個方面開展實地考察與調研活動。通過實地調研實踐隊發現了目前黃河流域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痛點問題,也深刻認識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急迫性、必要性以及前瞻性。
關鍵詞:黃河流域;社會實踐;生態保護;地質災害;黃河文化
1調研背景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1,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就三江源、祁連山、秦嶺、賀蘭山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建設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黃河上游地區的地質特征、災害形成機制、生態狀況復雜,開展黃河流域人-地互饋關系研究十分必要,為實現人與黃河的和諧相處,突破黃河流域資源開發、水資源高效利用、重大地質災害防治、重大工程建設以及人地互饋生態地質環境災害防控關鍵核心技術,并提出相應的保護和治理建議,而開展黃河流域社會實踐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2調研目的及意義
為深入學習和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響應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長安大學“黃河科考,強國有我”暑期社會實踐隊跟隨黃河科考上游隊赴黃河上游甘肅、青海、四川三省十余縣市開展了為期13天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科學考察。旨在通過黃河上游重大水利工程、地質災害、生態保護和黃河地質文化四個方面的實地考察與調研,及時溝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等機構,積極促成政府或機構會談,充分交流當地地質、生態、水文等方面現存問題,獲取更多有效資料,聚焦政府和人民痛點問題,提升實踐的意義和社會成效,真正的將所學專業知識付諸實踐,從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3調研內容
3.1黃河梯級水電站水文-地質互饋效應
黃河上游段自西向東穿行于高山峽谷中,沿岸峭壁陡立,水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目前已建成運營梯級水電站23座。然而,受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影響,黃河上游龍羊峽至劉家峽段大型、特大型滑坡發育數量多達136處,嚴重威脅著這些國家重大工程的安全運營[3]。通過對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考察和調研,切身感悟水電站建設在區域防洪、蓄水、灌溉、城市供水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區域地質互饋是影響庫區安全的主要因素。只有研究好黃河上游庫區的地質互饋機制,才能處理好和解決好黃河上游庫岸巨型滑坡的威脅,構筑起安全黃河,實現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
3.2黃河上游大型滑坡形成原因、分布特征
黃河上游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地質構造活躍,高山峽谷縱橫,巨型滑坡發育。歷史上曾發生多次大型滑坡事件,對黃河上游的地貌演化、生態環境、人類活動造成重大影響[4]。揭示黃河上游巨型滑坡形成機理及災害鏈演化,并對當前滑坡隱患進行有效治理,是確保“黃河安瀾”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通過對德恒隆滑坡、夏瓊寺滑坡、白刺灘滑坡、灑勒山滑坡、席芨灘滑坡考察,了解滑坡的地質背景、水文條件以及滑坡發生后的重大影響[5,6],深刻認識學好課本中的基礎知識的同時,要不斷通過實踐去鍛煉個人能力,要投身到祖國建設的火熱實踐中去,真正做到學有所長、學有所用,為祖國和人民貢獻力量。
3.3黃河文化促進鄉村振興實踐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號召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7]。然而,受區域地理條件等因素制約,黃河上游區域整體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且對于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和精神內涵深入挖掘不足,制約著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8]。通過對青海化隆阿河灘地質文化村和青海貴德國家地質公園進行參觀調研,領略黃河地質景觀之雄偉,黃河地質文化之瑰麗,并深刻認識到要發展黃河特色文旅產業,打造黃河特色文化基地,進而創新鄉村振興新模式,讓黃河文化在助力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在世界舞臺閃耀璀璨光芒。
3.4黃河源生態屏障效應及水循環機制與水沙耦合效應
黃河上游地區地勢高、降雨少,局部地區生態系統質量差、水源涵養功能低,流域生態環境脆弱,而位于黃河上游區域的“三江源國家公園”、“若爾蓋草原”等又是國家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和治理面臨諸多難題。通過對貴德黃河清國家濕地公園、西寧湟水河國家濕地公園、瑪多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和阿壩若爾蓋草原開展考察調研,深刻認識生態保護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與基礎,對于黃河上游重點生態功能區來講,生態保護的地位尤為突出,高于其他一切,切身領悟生態也是生產力,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
4調研結論與總結
中國經濟已從快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這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習總書記多次指出:“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是每個中華兒女的美好向往。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應該更加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共筑生態文明,奮力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新境界,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青春力量。身為中國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更具有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環境保護意識,充分發揮自身的素質優勢、群體優勢,努力做好表率,為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增磚添瓦。
參考文獻:
[1] 以法為劍 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母親河[N]. 黃河報,2022-11-15(001).
[2] 葛劍雄.黃河:中華民族的魂,中華民族的根[J].中國民族博覽,2022(07):4-5.
[3] 李宗坤,王特,葛巍等.黃河流域梯級水庫大壩風險評估與管控的戰略思考[J].人民黃河,2023,45(07):1-6.
[4] 郭小花. 龍羊峽—劉家峽河段巨型滑坡堵河事件與黃河演化之間的關系[D].長安大學,2017.
[5] 趙無忌,殷志強,馬吉福等.黃河上游貴德盆地席芨灘巨型滑坡發育特征及地貌演化[J].地質論評,2016,62(03):709-721.
[6] 馬文,馬世斌,胡蘭基等.基于QUICKBIRD的龍羊峽白刺灘滑坡調查研究[J].青海國土經略,2010(02):53-54.
[7] 湯靜.黃河文化流域鄉村振興實證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3,44(01):83+107.
[8] 劉翔.鄉村振興視域下黃河流域傳統村落文化價值及其創造性轉化[J].唐都學刊,2023,39(04):51-56.
作者:杜建濤 韓炳權 劉海輝 來源:杜建濤 韓炳權 劉海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