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總關情,山高水長映初心。7月15日,華南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泥水共治實踐團遠跨山水,抵達信宜。團隊以思賀鎮為基點,開展了一系列環保活動,推進生態工程建設,不僅關注改善環境、造福民生的發展“溫度”,也積極關照振興鄉村、響應戰略的時代“刻度”,更體現了當代青年勇往直前、奮發有為的奮進“力度”。
激濁凈浪逐清波,溯源正本惠思賀
憑欄處,“青山遠黛,近水含煙”,寫一段“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調研情。為了改善當地水質、保障人民健康,團隊成員攜帶精密沉重的采測裝備,跋涉在高田村的山水之間,只為精準捕捉每一滴水的生命密碼、譜寫一篇泥水治理的錦繡華章。
泥水共治,一頭牽著生態,一頭牽著民生。為確保樣本具備多樣性、代表性,團隊成員檢測多處水源,奠定科學分析的堅實基礎。同時,團隊結合當地情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設置嚴密采樣網絡,盡展科研工作的嚴謹細致。實踐團不僅評估現狀,更展望未來,計劃在高田村鋪設污水管網,通過科學檢測明確污染源,從而提出更加精準有效的治理策略;同時,團隊成員積極探索污泥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如制備凈水陶粒等。這一創新舉措不僅能促進水體凈化,更有望為當地帶來農業增產、陶瓷業發展的新機遇,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圖為泥水共治實踐團調研組訪談高田村書記劉麗鳳。林玥池 供圖
綠色支教潤童心,環保啟蒙傳真情
莫等閑,“撥雪尋春,燒燈續晝”,寫一段“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的支教情。下鄉期間,團隊成員在思賀鎮高田小學開設相關環保課程,既致力于打磨改善環境、造福民生的生態“底色”,也盡力繪就育人以綠、振興鄉村的教育“亮色”。
教育不是“一錘子買賣”,貴在朝夕相處,重在潛移默化。在長達數日的相處中,支教組老師們耐心播撒綠色之種,向孩子們闡明毛細現象的科學奧秘,讓孩子們明白“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引領孩子們熱愛探索,學會于無路處踏出新路,于荊棘中開辟坦途;教授制作樹葉書簽,讓孩子們明白“綠是流動舒展的生命”,既讓生態的美長留在孩子們心中,也可以讓孩子們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蕭瑟亦是浪漫,凋零亦是謝禮……以綠落座,以情潑墨,芳華流轉不息,震蕩整個夏季。
圖為泥水共治實踐團支教組在綠色課堂上與小朋友互動。湯均昊 供圖
三生“柚”幸滿杯香,火熱直播茶味揚
抬眼望,“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寫一段“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發展情。為了多角度持續發力、全方位助力振興,隊伍以綠色環保為主線的同時,以非遺傳承為支線,開展相關活動。其中,綠色非遺“柚子茶”的活動板塊,以及關于它的直播宣傳等令人矚目。
紫紅蕊、細長葉、糯香味,在茶杯里氤氳,在口腹中留香。這是茶的味道,山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融于故土、鄉親,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品嘗柚子茶的人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因制作難度較大、原料未實現批量生產等,思賀柚子茶的傳承度、知名度并不佳。團隊成員跟隨校長陳發楷,向手藝人梁大成學習制茶,走訪當地村民,踏遍高田村各個角落,力求深入了解當地柚子茶情況。同時,隊伍抓住“綠色非遺”這一要素,進行直播宣傳,現場品茶、制茶,積極和觀眾互動,細致講解柚子茶的神奇功效,讓思賀鎮柚子茶得以跨越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的心田。眺望未來,隊伍將持續推動當地發展的“含綠量”、“含金量”共同提高。
圖為泥水共治實踐團在直播活動上介紹柚子茶工藝。湯均昊 供圖
團隊成員通過實踐調研、環保支教、綠色非遺、直播宣傳等多線并進的模式,助力當地環境改善,增添長遠民生福祉,夯實發展的“綠色家底”,促進鄉村由“一處美”向“一片美”轉變,由“一時美”向“持久美”發展,推動振興的美好藍圖日趨化為現實。
圖為泥水共治實踐團在高田小學與校長合影。顏心遠 供圖
通訊員:栗文欣 羅彤 劉睿
學校: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