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5日上午,云南經濟管理學院“走鄉村,促振興”實踐團隊深入貢山縣茨開鎮,實地探訪了當地脫貧攻堅帶頭人,原牛郎當村黨總支書記,作為優秀共產黨員,以其不懈的努力和不怕苦不怕難得精神,成為引領牛郎當村村民走向經濟小康的典范,同時還走訪了貢山縣幸福村和安置點的建設現狀,深刻體會和學習了什么是“鄉村振興”,什么是“民族團結”,看到了鄉村新舊變化,進一步激發了他們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熱情與使命感。
圖1:實踐隊成員與余新勞模交流
余新,傈僳族,1958年10月出生,貢山縣茨開余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0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茨開鎮茨開村黨支部書記、茨開鎮茨開村黨總支書記,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余新先試先行、敢為人先,勇于向貧困發起挑戰,多年來專注于草莓種植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用一次次的失敗趟出了一條擺脫貧困的致富路,讓自己擺脫貧困的同時,帶領村民共同致富。2011年榮獲云南省“勞動模范”、2013年榮獲第五屆,2021年榮獲云南省優秀共產黨員,云南“拔尖農村鄉土人才”。
在訪談中,余書記分享了他自幼助農,家境貧寒,家庭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玉米和采野菜維生的經歷。因經濟拮據,1974年輟學后擔任村會計,參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面對單一種植困境,他嘗試多樣作物,終以草莓種植成功破局。受野草莓啟發,余新歷經多次試種失敗,后調整種植時間至冬季,利用貢山氣候優勢,成功培育出冬季草莓,實現了從野生到種植的轉變,并推廣至牛郎當地區,帶動村民增收。
圖2:余新勞模帶領實踐隊成員參觀草莓基地
實踐團隊還在余書記的帶領下,實地參觀了草莓苗種植基地,深入了解了草莓的生長情況及種植技術。此行不僅讓團隊成員直觀感受到了現代農業科技的魅力,更深刻體會到了余書記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所展現出的堅韌不拔與勇于探索的精神風貌。
圖3:實踐隊走訪余新勞模創新辦公室合照
邊境興則邊疆穩,邊民富則邊防固:做好國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
“我們這個地方,出國容易,出省難”2021年,云南啟動了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374個沿邊行政村已在2023年底全面建設完成。沿邊行政村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631元,人口數較2019年增加1.6萬人。沿邊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國家意識、國土意識、國防意識更加牢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增強。
450公里的邊境線,讓怒江州成為全省邊境村最多的州市之一。西倚高黎貢山,與緬甸接壤,距鄉政府駐地5千米,距貢山縣城18千米。實踐隊在民族宗教委員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走進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普拉底鄉幸福村落,學習了解邊疆幸福村建設路徑。綠意盎然的樹林、草果長廊等元素為墻面背景的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建,格外美觀。村民房前屋后的“微果園”“微菜園”“微花園”里,花團錦簇、郁郁蔥蔥;昔日邊遠窮困的邊境村寨美麗蝶變,成為村民的幸福家園。
圖4:實踐隊走訪邊境幸福村
以前村民們出門上山下山要走一天,現在修好安置點和翻新了村落之后,家家戶戶通電通網,有困難及時能夠找到政府,村莊變美了,村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民宗局副局長霜瑞向同學們介紹道。村民發展草果種植產業的勁頭更足了,日子越過越好。學生們親眼目睹了政府在推動邊境地區鄉村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福祉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效。不僅加深了團隊成員對國家政策導向的理解,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熱情與使命感。
圖5:貢山縣境內安置點之一
鄉村振興不僅是一項政策,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此次走訪不僅為實踐團隊成員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學習機會,更為他們樹立了鄉村振興的生動榜樣。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深入學習鄉村振興相關政策法規,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與智慧。(供稿:云南經濟管理學院“走鄉村·促振興”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