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我們面臨著新的歷史使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八月初,蘇州大學唐文治書院“回音計劃”實踐團走進六安市金寨縣大灣村,與大灣村村民干部進行親切交流,旨在深入了解脫貧攻堅成果,傾聽村民心聲,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貢獻智慧和力量。
8月5日,實踐團來到大灣村,對大灣村王主任進行了采訪。王主任向實踐團成員介紹了大灣村近年來的變化。2016年習總書記前來考察,在此之前,村內較貧困,大部分民眾居住在山上的維修房中。后來村委會將村民從山上轉移到山下的安置房中,村民的住房安全得到保障。王主任向實踐團成員提到,大灣村的村民每戶人家擁有三四畝地左右,原先村民自營地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紅薯等糧食作物,收成所得不向外銷售,主要自供。現在鼓勵村民種植茶葉,供給企業,增加了村民收入。村內還養殖了山羊兩千只、牛幾百頭。此外,村內設有4個水庫,水利設施完善,主要由村委會負責,水資源充足,自來水免費供應。
圖為實踐團采訪村委會王主任。李博宇 供圖
王主任向實踐團成員介紹了村民的補助情況。首先,對于那些喪失勞動力的村民,由低保兜底,低保分為A、B、C三類,一個月發放幾百元,可以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對于有勞動力的村民,由村委會安排工作。其次,村民都可以享受醫保,每人每年410元,有大病救助、臨時救助,大大減輕生大病的村民的醫療負擔。
關于大灣村的基本情況,王主任向實踐團成員介紹道,近年來,由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村內旅游業的發展,村內的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設有村部、幼兒園、小學、衛生室、衛生站、游客中心,同時還有農家樂、民宿、漂流等旅游設施,以及與旅游設施相配套的游客擺渡大巴等。主要游客資源是來自周邊城市的民眾,一年能有大概50萬游客,但其中只有十分之一留下消費,給當地經濟發展起到的作用有待提高。同時,當地旅游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旅游指示牌不完善,對游客的引導不到位等。
經王主任介紹,實踐團成員了解到,大灣村是清潔能源示范村,當地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風電、水電及太陽能。村內有光伏太陽能板,安裝花費2.4萬元,由企業、政府和村民共同承擔。村民可采用貸款方式,原先不用利息,現農戶需要繳納30%的利息。該光伏太陽能板使用壽命為20年,一年大概能收益3000元。
總書記來之后,上級政府重視大灣村發展,撥款大力發展鄉村建設。脫貧攻堅中遇到的較大的問題是缺少人才,年輕人大多選擇進城務工,不愿意留下服務于鄉村建設。這也是諸多脫貧攻堅計劃中常見的問題。扶貧主要針對集體,發展文化、提高素質等,較為困難。目前大灣村集體經濟一年收入在200多萬,因當地自然地理因素使得工業發展較困難,大灣村集中力量發展農業、旅游業,旅游業有漂流、民宿等。農業方面,勞動力流失嚴重,部分地撂荒,由村委會幫忙經營,村政府采取多種手段提高村民的生產積極性。因村內平地少,且設有水源保護地,很難發展養殖業,村民自家養殖主要自供。農業和養殖業都存在勞動力成本高,很難獲得經濟收益的問題。同時,王主任講到扶貧要“讓老百姓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村內有紅色宣傳員、調解員、歌舞臺及戶外電影廣場,豐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實踐團成員還對村民周大爺進行了采訪。周大爺是一名退役軍人,享有軍人優待的醫保,周大爺家有11口人,子女在江蘇務工,兩個孫女考到江蘇讀大學,平時打電話聯系,節假日回來探望。提起兩位優秀的孫女,周大爺很為其感到自豪。
對于大灣村的發展,周大爺提到年輕時生活困苦,甚至沒有一件完好的衣服、鞋襪,現在得益于黨的正確領導,國家好、政策好,生活圓滿幸福。周大爺還談到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堅定不移跟著黨走,打破老思想,打開思想,拋棄重男輕女等糟粕思想。
圖為實踐團采訪周大爺。李博宇 供圖
“回音計劃”實踐團通過此次采訪體會到鄉村發展的不易,不僅深入了解了脫貧攻堅的實際情況和成果,也讓成員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實踐團成員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愿意回到鄉村,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建設自己的家鄉,希望大灣村能在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發展得越來越好,有越來越多的游客前往大灣村游玩,體驗當地的風俗文化。此外,成員們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關注和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為推動我國農村地區的全面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為實踐團輔導留守兒童功課。江雨霏 供圖
(通訊員 萬鴻悅 譚盛緣 任蔣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