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耕耘,書寫豐收希望圖;勤勞耕耘,書寫豐收希望圖;汗水滴落,滋潤大地展生機;文化血脈,融入心田永流傳。傳統智慧,傳承歲月不息火;辛勤勞作,開創繁榮每一步。農民本色,激勵奮斗永不忘;歷史印記,銘記心間永長存。河南科技大學土木建筑學院“紅洛之途,筑夢青春”社會實踐隊,于2024年7月8日,走進洛陽東方紅農耕博物館,在偉大農耕精神的感召下,與歷史跨時空對話。
圖為東方紅農耕博物館大廳 河南科技大學 佘一龍/攝
關于洛陽東方紅農耕博物館
博物館位于洛陽市澗西區,與具有“共和國長子”之稱的中國第一拖拉機制造廠隔街相望,蘇式經典廠房建筑保存較好。其兩者與礦山廠、軸承廠等構成了洛陽工業區最重要的核心建筑群,是一個完整的社會主義建筑風景帶,充分體現出計劃經濟時期工業遺產的特點。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館藏,使其成為了解中國農業和工業發展的重要窗口。
在參觀前,團隊成員各司其職深入了解了博物館的具體內容——博物館內共有八個展區,從華夏農耕—— 奠基中國農機工業——走進市場——全面建設新一拖——東方紅演繹中國紅——世界農機版圖經典制造——記憶土地上移動的文明,系統全面地講述了世界農業文明的變遷和一拖的發展史。館內收藏了包括中國第一代履帶拖拉機、水旱兩用輪式拖拉機以及大功率輪式拖拉機等眾多具有歷史意義的農業機械。每一件展品都是中國農業機械化進程的見證者,它們不僅代表了技術的進步,更承載著時代的印記和民族的記憶。
走進洛陽東方紅農耕博物館
博物館內所展示的歷代農具和現代農機,不僅反映了農業技術的進步,更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體現。從唐代曲轅犁到東方紅54型履帶式拖拉機,再到最新的無人駕駛拖拉機,每一件展品都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作為國家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東方紅農耕博物館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奮斗精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讓參觀者感受到一代代農機人艱苦奮斗的歷程,激發了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進入第一展廳實踐隊員們首先看到了一個唐代的曲轅犁以及在展品背后的那面展示墻。隊員們通過近距離觀察那面墻了解到了各個時期勞動人民的動態以及用具。之后隊員們看到建國初期的農機化過程,并在講解員的介紹下以及自己的了解水平的基礎上做了一些自己看法的講述。
圖為隊員在博物館第一展廳 河南科技大學 佘一龍/攝
跟著講解員的步伐,實踐隊員們繼續往里走,看到了一排排陳列著的大型拖拉機。其中東方紅54履帶拖拉機、95式中式坦克以及東方紅越野載重汽車等讓隊員們十分震撼。
圖為團隊成員在博物館展板前合影河南科技大學 佘一龍/攝
感悟洛陽東方紅農耕博物館
通過這次參觀,團隊成員們對中國的農耕文化和農業技術的發展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博物館內豐富的展品和詳細的解說,使團隊成員們對中國悠久的農業歷史和不斷進步的農業技術產生了深深的敬意。同時,大家也意識到了農業對于一個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以及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必要性。
展望未來,東方紅農耕博物館將繼續發揮其在文化傳承、技術展示、教育普及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為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和文化繁榮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同時,我們期待博物館能夠不斷更新展覽內容,引入更多互動體驗,讓更多人了解并參與到中國農業的偉大變革中來。
圖為團隊成員在博物館前合影留念 河南科技大學 佘一龍/攝
指導老師:張紅、張雨薇
團隊負責人:毛宇博
文稿:高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