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陰雨連綿。7月17日上午,在泗洪縣張洪程院士創新試驗基地中,雨后清涼的微風掠過綠意濃濃的稻田,掀起一陣翻騰的綠浪。
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為何帶著一群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到泗洪縣種植水稻?揚州大學農學院博士研究生朱海濱帶著實踐團成員找尋答案。
實踐團員走進基地里,一塊塊稻田格局分明,綠油油的水稻秧苗整齊排列,密集的白色標記桿“對號入座”。和普通的農田不同,這里1050畝的試驗田被分成多個小地塊,分別種植著不同的水稻品種,為了準確測試每個小地塊水稻的性狀,各個小地塊需要進行單獨種植、收割。
“這片是我負責的‘無人化’試驗田,播種、施肥、灑藥、收割……這些作業均是‘無人化’管理,能最大程度減少人工成本。”朱海濱說。在基地的“無人化”試驗田里,朱海濱和同伴卷起褲腳走在田間,觀察水稻長勢。
遼闊大地,為何選中泗洪?張洪程院士團隊的成員向實踐團道出了緣由——泗洪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還圍繞糧食產業提檔升級重大需求,尋求稻米的高質量發展“良方”。這一點,與張洪程院士的“讓‘中國糧倉’滿起來”的理想不謀而合。2020年10月,張洪程院士選擇在泗洪建立基地,帶著他的學生開展優質稻麥品種選育與篩選、稻麥兩熟現代化耕作研究,探究泗洪好米之道。
泗洪當地素有“薄水分蘗”的說法,即為了減少水稻無效分蘗,稻田在分蘗期需要進行淺水勤灌,保持薄水層。
時近午時,朱海濱和同伴仍在稻田里忙碌,不時低頭撥弄田里的秧苗。“我們在數苗,通過數苗可以計算出稻田的栽種密度。”朱海濱說。說話間,朱海濱從田中拔出幾棵秧苗,開始仔細查看水稻秧苗的分蘗數,他說:“分蘗數過多或者過少都會影響水稻產量,我們會根據情況采取措施控制水稻的分蘗數量。”
四四方方的試驗田,連成一片,與水分管理同樣重要的烤田,也即將開展。“烤田,也叫曬田,是通過控制水分來促進水稻的生長和增產。在特定時期排干稻田中的水,讓稻田表面干燥,以此達到控制水稻無效分蘗、增強抗逆性的目的。”朱海濱說。
“三分種,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險。”夏季田間管理是成就一棵優質水稻的關鍵。在隨后一段時間里,這群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還將開展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并將試驗得到的結果提供給農業專家,為指導農戶進行科學栽種提供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