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的背景下,陜耀東南團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以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環保社會實踐。從寒假的空氣問題到暑假的水資源問題,團隊不斷探索和實踐,將環保理念深植人心,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青春力量。
自寒假以來,陜耀東南團隊的環保實踐之旅從未停歇。寒假期間,團隊以電子煙花為主題,聚焦空氣環保問題,獲得了校級一等獎的榮譽。暑假,我們繼續在卞燁、顧俊、段宇璇,朱赤四位老師的帶領下,深入探討工業污水與生活污水治理問題,展現了團隊的成長性和社會實踐的延續性。
實地調研是陜耀東南團隊環保社會實踐的核心環節,通過深入企業和機構,團隊成員們不僅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也對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我們的調研分為五個環節,探索,考察,體驗,學習,感悟。
1.西安市第四再生水廠的探索
西安市第四再生水廠是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團隊成員們在技術人員的引導下,詳細了解了“A2O二級生物處理+高效沉淀池+V型濾池”工藝流程。從預處理單元的粗細格柵,到生物處理單元的厭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再到深度處理單元的高效沉淀和V型濾池,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污水處理的復雜性和技術性。團隊成員們親眼見證了生活污水經過層層處理,最終達到再生水標準的全過程。
2.咸陽石頭河凈水有限公司的考察
在咸陽石頭河凈水有限公司,團隊成員們學習了地表水處理的各個環節,包括減壓、脫泥、沉降過濾和消毒殺菌等步驟。工作人員的詳細講解讓團隊成員們對凈水流程的精細和周全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意識到了凈水工作的不易和重要性。
圖為石頭河凈水廠帶領隊員參觀
3.西安自來水有限公司渭濱水廠的體驗
渭濱水廠的工作人員通過PPT演示,為團隊成員們介紹了水廠的基本情況和生產工藝。實地參觀中控室、曝氣反應池、沉淀過濾等環節,讓團隊成員們對凈水工藝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此外,團隊成員們還與工作人員就設備優化更新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明確了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
圖為隊員與渭濱水廠工作人員合照
4.涇陽秦之泉飲品有限公司的深入學習
在秦之泉飲品有限公司,團隊成員們通過參觀展廳、生產車間和實驗室,了解了企業的發展歷程、企業文化以及產品種類。特別是對大秦之水的獨特包裝和富含鍶等有益元素的特點印象深刻。此外,團隊成員們還學習了膜處理技術和UV燈照射消毒等凈水技術,對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實力有了更高的評價。
通過這些實地調研,陜耀東南團隊的成員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專業知識,也對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調研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不僅豐富了團隊成員們的社會實踐經歷,也為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實地調研的成果,將為團隊在科普教育和環保實踐中提供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圖為秦之泉公司王師傅向隊員介紹生產流程
5.博物館參觀學習的感悟
在陜西水利博物館的參觀學習中,陜耀東南團隊成員們深入了解了陜西水利建設的歷史和成就,特別是對陜西水利之父李儀祉的生平事跡和貢獻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博物館內的展品和文獻讓團隊成員們感受到了古人在水利建設方面的偉大智慧。此外,團隊成員們還學習了節水知識,為后期支教科普積累了寶貴的教學素材。通過參觀博物館,團隊成員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體驗了過程、增長了見識、提高了綜合素質。
通過實地調研,團隊成員對陜西當地水資源狀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調研結果入手,團隊設計凈水護水系列課程,開展實踐第二環節: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緊扣時代脈搏,響應國家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強調精準治污和科學治污的重要性。在這一過程中,團隊致力于提升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環保意識,通過教育引導他們認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科普教育不是一項短期任務,而是一項長期的社會責任。陜耀東南團隊的科普教育活動旨在播撒環保的種子,讓環保理念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影響他們的未來行為和選擇。
圖為隊員與小朋友們的合照
陜耀東南社會實踐團隊一行在西安市阿房路一校和灃東實驗小學分別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水資源科普教育活動。實踐團隊的成員們走進教室,為同學們帶來精心準備的科普課程,帶領學生們進行了過濾法凈水的簡易模擬實驗,向同學們介紹了有關水的知識。除此之外,團隊成員還組織了一系列的互動活動,如知識問答、環保手工制作等。在與學生們相處的時間里,團隊成員還向學生們介紹了一些簡單易行的節水方法,并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實踐。在活動臨近結束時,團隊成員們向學校師生們做了一場關于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和本次科普教育活動的報告。
圖為開展環保主題石頭畫創意課堂
1.教學方式: 團隊采用了工坊式課堂,將合作與實踐相結合。在這種課堂模式下,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引導者和協助者,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例如,學生們在團隊成員的引導下,自己動手制作簡易的水處理裝置,通過親身實踐來理解水處理的原理和技術。
2.教學形式: 包括理論課、實驗課、手工課、戶外研學課和3D科技課等。這種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
3.教學設計:團隊基于調研結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興趣的課程。考慮到陜西地區特有的水資源優勢,團隊設帶領學生進行野外實踐,繪制水文圖,設計水文歷史課,通過案例講解法將抽象的水文概念通俗化,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4.教學宣傳: 團隊采取了線上直播、錄課和共享課件等多種方式,將科普教育的成果通過團隊官方賬號發布,擴大了科普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為了進一步推廣環保理念,陜耀東南團隊與廣西容州鎮第三小學綠野峽蹤實踐團等進行了跨界交流合作。通過這種合作,兩地的小學生能夠溝通交流,共同探討綠色家園建設。這種跨界合作不僅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也為他們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
實地調研是陜耀東南團隊環保社會實踐的核心環節,通過深入企業和機構,團隊成員們不僅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也對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陜耀東南團隊的環保實踐之旅,是一次深刻的學習和成長過程。我們通過社會實踐,不僅提升了自身的專業素養,也影響了更多的人參與到環保行動中來。我們相信,通過不懈努力,我們能夠為推動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展望未來,陜耀東南團隊將繼續擴大實踐范圍,將環保實踐變成長期項目堅持下去。我們將繼續探索環境保護的新方法和新途徑,為環境保護提供科技支撐,通過自己的言行,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共同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讓我們一起為推動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砥礪前行,永不止息。(通訊員:楊可欣、李祉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