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青年行實踐隊踏入“中國寶劍之鄉”龍泉,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在千年劍魂的淬煉中,青年學子以鐵為筆、以火為墨,在鍛打聲中感悟非遺匠心的溫度,在科技與傳統的碰撞中探尋傳承的密碼。
冒著炎日,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青年行”隊員們踏入龍泉寶劍廠,300余柄古今刀劍如星辰般陳列,從春秋青銅劍的冷峻到現代工藝劍的雋永,銹跡與寒光交織出華夏文明的刀劍詩篇。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們緩緩走過七星廊,參觀了寶劍制作的十二道工藝——折疊鍛打、淬火回溫、刻紋雕鞘……“隨后,實踐隊員們系上皮圍裙,在鑄劍師傅的指導下,體驗了寶劍制作中最關鍵的鍛打環節。"鐺—鐺—"的錘擊聲此起彼伏,四濺的火星如同綻放的煙花。隊員王浩楠的額頭沁出細密的汗珠,他小心翼翼地控制著錘擊的力度:"每一錘都要均勻發力,就像我們做精密零件一樣,差之毫厘就會影響整體品質。"隊員們都深刻體會到了十年磨一劍的極致魅力。
隨后,實踐隊員與張葉勝大師進行了深度交流,張大師的回應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非遺傳承的核心脈絡——熱愛與教育如同雙生之火,缺一不可。他提及的“在職業學校開設課程指導”,絕非簡單的技藝傳授,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火種傳遞儀式。當學生們眼中迸發的熱愛光芒,與大師年少學徒生涯的記憶交相輝映時,這種情感共鳴已超越技藝本身,成為非遺文化生生不息的靈魂注腳。
據悉,本次實踐是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非遺+”主題實踐活動之一,旨在通過非遺+教育”的融合模式,深度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匠人精神的傳承。這次研學之旅,不僅是一次技藝的傳承,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匠心對話,為非遺保護注入了青春的活力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