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拓印的墨香暈染開千年故事,當漆扇的光澤流轉著匠心溫度,當茶湯的清韻浸潤著文化肌理——2025年7月8日,“青春飛揚·蜀韻拾遺”三下鄉實踐隊走進重慶非遺文化體驗中心,以一場沉浸式體驗,讓青年學子與非遺文化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此次活動既是對非遺保護的青春實踐,更彰顯了新一代傳承文化根脈的自覺擔當。
正午時分,隊員們帶著對傳統文化的向往集結出發,近一小時的車程里,關于非遺的猜想與期待在車廂中悄然升溫。抵達體驗中心,古樸的木質展架與玻璃展柜相映成趣,蜀繡的流光、竹編的經緯、漆器的瑩潤……一件件非遺珍品靜靜陳列,仿佛在訴說著巴蜀大地的文化密碼,瞬間攫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圖為抵達重慶非遺體驗中心的拍攝合影)
“重慶非遺既有巴渝的豪邁,又有蜀地的細膩,比如這把百年漆扇,光漆料就需七遍上涂,每一遍都要等自然陰干半月有余……”志愿者的講解如絲線般串聯起碎片式的認知。從川江號子的高亢到葉脈畫的精巧,從非遺傳承人的堅守故事到技藝創新的當代探索,隊員們在問答互動中逐漸明白: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活著的文化基因。
(圖為隊員們聆聽志愿者講解)
理論鋪墊之后,拓印體驗率先拉開實踐序幕。“覆紙要勻,運帚要輕,力道藏于腕間才能讓紋樣‘活’過來。”工作人員示范著,隊員們屏息模仿。當宣紙從模板上輕輕揭起,夔門的輪廓、巴渝紋飾在墨色中漸顯,歷史課本里的“巴渝文化”突然有了觸感——這便是傳統技藝的魔力,讓千年故事能被青年指尖觸摸。
(圖為拓印體驗)
漆扇制作區的體驗更顯“功夫在詩外”。調制漆料時,需精確到克的配比;繪制圖案時,筆尖懸停的角度決定著線條的氣韻。隊員王同學初次嘗試便手忙腳亂:“原以為只是涂色,沒想到每一筆都藏著學問。”看著自己略顯生澀的作品,再對比展柜里傳承人的珍品,大家突然懂得:所謂“匠心”,就是把重復的工序做成極致的藝術。
茶席之上,茶藝師的表演為活動注入東方美學。茶匙取茶如拈花,注水高沖似流泉,蓋碗開合間茶香漫溢。“茶要趁熱品,但心要靜下來品。”茶藝師的話讓隊員們若有所思。當茶湯入喉,先是微苦,繼而回甘,正如非遺傳承之路——歷經艱辛,方得甘醇。
(圖為茶葉簡介)
暮色漸濃,隊員們帶著親手制作的拓片、漆扇與滿袖茶香踏上歸途。“以前覺得非遺離我們很遠,現在發現它藏在筆墨里、漆色中、茶香間。”隊長李同學的感慨道出大家的心聲。此次活動不僅讓青年學子成為非遺的體驗者,更讓他們萌發了成為“傳聲筒”的自覺。
作為“青春飛揚·蜀韻拾遺”三下鄉系列行動的關鍵一環,這場非遺之約讓“蜀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可觸、可傳的文化實體。未來,實踐隊將繼續以青春之力探訪蜀地非遺:用鏡頭記錄老藝人的手掌溫度,用筆尖書寫新技法的創新故事,讓更多年輕人看見——非遺從不是過去式,而是等待青春續寫的現在進行時。
圖片:賴俊潭 謝春蘭
文字:鞠艾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