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轉化為不可限量的物質創造力。”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紅柳星火“兩彈一星”精神宣講團的傳承之路。7月7日,宣講團邀請靜寧縣城關小學五年級50名師生走進校園,通過“沉浸式”研學活動,讓“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火種在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校史尋根:百年傳承中的精神印記
上午9時,研學首站走進蘭州理工大學校史館。宣講團成員雷乾梅結合"三線建設時期支援核工業設備研發"老照片,講述學校從1919年甘肅省立工藝學校到工科強校的發展歷程,提及許多校友曾參與核工業關鍵設備制造,為"兩彈一星"事業貢獻力量。五年級學生李雨桐指著一張1960年代校友參與鈾濃縮設備調試的黑白照片問:“他們當時條件那么苦,為什么還堅持?”“因為他們心里裝著祖國!”宣講團成員王博的回答引發孩子們的深思。隨后師生來到圖書館“紅色文獻專區”,通過投影觀看《中國核工業70年》紀錄片片段,讓在場師生深切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情懷。帶隊老師張曉明感慨,相比課本,親眼所見的真實史料對孩子們的心靈沖擊更為深刻。

圖為孩子們在圖書館觀看“兩彈一星”科學家手稿復刻件。
科技探源:智能制造實驗室里的“強國印記”
在機電學院智能制造實驗室,研究生學長陳陽帶孩子們站在銀色自動化流水線前,逐一講解環節:第一步精密制造,機械臂按程序將金屬原料加工成毫米級精度零件;第二步智能檢查,視覺識別系統掃描零件,能檢測出 0.1 毫米劃痕;第三步激光打標,給零件刻上唯一編號;最后智能包裝,機器人分類裝箱,全程無需人工。孩子們看得入神時,劉星辰提出“流水線能否用于軍事”,陳陽點頭稱“兩彈一星”研發時很多關鍵零件靠類似精密制造技術生產,如核燃料元件加工、導彈零部件裝配,現在核工業、航天事業也用更先進智能流水線保障裝備質量。
圖為孩子們在智能制造實驗室觀察自動化流水線運行。
薪火相傳:沉浸式宣講點燃精神火炬
下午的“兩彈一星”精神宣講會是此次研學核心環節。宣講團以“黨領導下的中國核工業”為主線,用紀錄片、科學家故事、領導人金句串起70年奮斗史,從毛澤東決策發展原子能事業,到鄧小平指出“沒有原子彈就沒有國際地位”,從江澤民強調“核科技是國家實力標志”,到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核工業是國家安全重要基石”,這讓孩子們心潮澎湃。當提到1960年蘇聯專家撤走,我國核工業遇“卡脖子”危機,科學家們決心自己干;講到郭永懷犧牲前保護絕密文件事跡時,不少孩子眼眶泛紅;聽到我國核潛艇研發用時短于美國,教室掌聲熱烈。學生陳一諾舉手提問:“我們現在好好學數學、科學,是不是也能像鄧稼先爺爺一樣報效祖國?”“當然,鄧稼先、郭永懷等科學家的精神之所以偉大,不僅在于他們的智慧,更在于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無私奉獻。”這樣的回答讓孩子們陷入了深思。

圖為孩子們聆聽宣講員講解“兩彈一星”精神
童心向黨:趣味活動中的理想萌芽
宣講結束后,宣講團成員鄧吉瑞手持白色無人機為孩子們上無人機知識小課堂,他將無人機飛行需平衡空氣動力類比“兩彈一星”研發計算氣流對導彈的影響,把其攝像頭能拍高清畫面比作科學家用精密儀器記錄核爆數據。五年級(2)班的王雨桐第一個舉手體驗,在團隊成員的指導下成功操控無人機飛行,她感慨操作無人機要手穩心細,和科學家調試設備一樣。隨后,孩子們分組輪流體驗,會議室里回蕩著“往左!再高點!來這邊!”的歡呼聲。
圖為孩子們體驗航模無人機
在操場上,宣講團成員和孩子們圍坐在一起開展“兩彈一星”主題游戲,孩子們積極參與,熱情高漲。“科學家蹲”游戲里,孩子們扮演通過元勛記住他們的貢獻。學生趙雨欣稱游戲讓她記住了郭永懷的故事;在跳繩游戲中,孩子們真正明白了“馬蘭花開二十一”的含義;此外,宣講團設置“夢想信箱”,孩子們寫下對未來的期待,如當無人機工程師、設計智能流水線等。

圖為宣講團成員和孩子們一起做游戲
“青少年是精神傳承的希望。”宣講團指導老師盧炳琪表示,此次研學是深化“大思政課”建設的創新實踐,也是“高校+中小學”宣講體系的延伸,未來團隊將持續開展“科學家故事進校園”活動,讓“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