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在楊宸宇老師的帶領以及肖瀏駿副教授的理論指導下,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禾”光同行青年實踐團走進溧水區向陽村,面向村民們開展了一場生態文明環保宣講和垃圾分類科普宣講,同時實踐團走進村民家中進行走訪調研。本次活動是一次對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的生動實踐。
實踐團成員來到向陽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向老人們開展了一場活潑生動的環保宣講。首先向老人們展示了“共享綠色家園,共享生態文明”的生態環保主題海報,從主張節水護水,到垃圾分類,再到清潔能源,三方面向村民們普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深化村民們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認識。

圖為實踐團進行海報宣講

圖為實踐團進行PPT宣講
海報宣講與PPT講解環節結束后,實踐團將精心設計制作的垃圾分類指導手冊送到了老人們手中并進行了講解。隨后,在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協同配合下,實踐團又為到場的每一位老人分發了貼心實用的生活物品,讓老人們在學習環保知識的同時,真切感受到關懷與溫暖。

圖為實踐團給老人分發生活用品

圖為老人們拿著實踐團制作的指導手冊
實踐團成員又為老人們開展主題為“綠動向陽,分類美好”的垃圾分類主題宣講。宣講中,實踐團結合向陽村實際,深入闡釋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針對垃圾分類的具體類別,實踐團詳細介紹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及其他垃圾的區分標準與處理方式,幫助村民明晰分類邊界;推動分類落地,實踐團提出 “兩次四分法”“村組互助”“志愿者帶動” 等切實可行的措施。活動最后,實踐團再次呼吁村民,唯有家家行動、人人踐行,才能將 “綠動向陽,分類美好” 的口號轉化為生動實踐,讓向陽村的山更青、水更綠,人居環境更優美。

圖為宣講現場
宣講結束后,實踐團跟隨著村委會負責人的腳步,前往村民家中開展入戶問卷調研。在調研過程中,不少老人主動提及,如今向陽村的環境較以往已有了明顯改善。村里設置了專門的垃圾投放點,過去垃圾隨意丟棄、無序堆積的現象得到了徹底改變。實踐團了解到,村中老人大多已不再親自耕種,而是將土地出租以獲取收益;肥料使用上,雖有畜禽糞便經堆肥處理后與化肥混合施用的情況,但整體仍以化肥為主;水稻種植則延續傳統模式,插秧、收割等環節多依賴人工,機械化水平較低。對于機械化耕作,多數村民認為其成本高于人工,且不如人工操作靈活便利,目前僅有少數農戶通過合作形式采用機械化生產。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村民家中調研
調研行至最后一家,實踐團來到了一對老人家中。彼時老兩口正在用餐,卻依舊放下碗筷,耐心配合完成了采訪。當實踐團結束調研準備道別時,奶奶特意起身切了甜瓜,給成員們解暑。這份突如其來的招待,沒有刻意的寒暄,卻讓實踐團真切感受到了向陽村村民骨子里的真誠與熱絡,也讓這場調研之行在溫暖的互動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圖為村民奶奶給實踐團切甜瓜

圖(后排左三)為實踐團指導老師 楊宸宇
圖(后排右二)為向陽村主任 鄧杰
此次向陽村之行,不僅是 “禾” 光同行青年實踐團對生態文明理念的一次深入傳播,更是一場與鄉村實際的深度對話。從環保宣講,到入戶調研,實踐團既見證了向陽村在垃圾治理等方面的顯著進步,也捕捉到農業生產模式轉型中待解的課題。未來,團隊將攜調研成果與村民期盼,探索貼合實際的生態發展路徑,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理念落地生根,助力鄉村畫卷在共建共享中更鮮亮。